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修辞手法


【交流平台】关于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考点1:开头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答:(1)开篇总领全文,引导读者进入主题;(2)直接点题,呼应文章标题;(3)立刻点明文章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4)设计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为后文铺垫,打下伏笔;(6)与下文的某个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或呼应。若开头为环境描写,则可参考环境描写的七种作用进行理解。

考点2:结尾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答:(1)内容;(2)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完整;(3)回应标题,完成主题的闭合;(4)点明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旨;(5)抒发作者的情感,增强感染力;(6)留下余韵,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

考点3:首尾呼应的作用

答:首尾呼应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集中,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留下深刻印象。《十六年的回忆》通过前后内容的呼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考点4: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2)营造氛围,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和形象;(4)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5)为后铺垫。

【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诗句,谈谈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这三组诗句都是通过借物言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品格和志向。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郑燮的《竹石》,竹子被赋予了诗人在面对困难时不妥协的精神。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王冕的《墨梅》,梅花代表了诗人不求功勋、独善其身、鄙薄流俗的品格。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通过对初冬景物的描写,菊花被用来形象地比喻人物的孤标傲世品格。

补充: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面写马,实际上是借马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期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把蝉比喻成君子,表达了坚持操守高洁、不的思想。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