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的读后感怎么写


睡前闲聊一会儿,谈谈网络世界的防沉迷现象。大家好,最近网信办引导下的十四家短视频平台共同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再次引发了大家对防沉迷系统的热议。应报评论君之邀,今晚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说起防沉迷,长期关注本栏目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大约两年前我们曾讨论过《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今天的话题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我们聚焦的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短视频。实际上,网络视频作为全民娱乐形式也不过是近两年的事情。到2018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7.25亿,网民使用率更是高达87.5%,相较2012年的数据,增长了近一倍。

为何网络视频,尤其是短视频会让人产生“上瘾”的感觉呢?这大概是因为短视频内容丰富多样、节奏轻快,搭配简短的形式和酷炫的特效,不断刺激着人们的。大多数短视频都能让人产生“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定制推荐和海量内容使得新刺激不断涌现,刷短视频的时间失去界限。有经验的视频制作者早已会如何捕捉用户的兴奋点,将心理用得淋漓尽致。

对于青少年来说,用短视频“消磨时间”虽然有趣,也能开阔眼界,但容易让他们沉浸其中,浪费时间和注意力,甚至影响对复杂事物的思考力和辨别力。有家长反映,孩子因为沉迷于刷短视频,渐渐对课外读物失去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主要网络视频平台推出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显得尤为及时。该系统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专属内容池等方式,限制用户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和观看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

防沉迷技术总体上仍是限制性的,而非决定性的。正如再严密的网也有鱼能钻过去,防沉迷系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更像是表达一种社会态度:在享受科技红利的我们也要反思技术的潜在影响,通过设置保护机制避免人为物所役。技术的关怀不能替代社会的关怀,家长、老师等各方监管的合力更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什么是真正的“沉迷”更值得我们思考。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孩子们低头玩俄罗斯方块游戏就是沉迷;但对于像00后这样的“网络原住民”来说,“世界”本来就包括游戏、短视频和网络社交,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当孩子们从小就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将智能手机玩得游刃有余时,“沉迷”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可能有些模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其实比孩子更沉迷于网络,这种家庭氛围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我们不能仅仅依赖防沉迷系统来解决所有问题,家长自身的定力和监管同样重要。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防范沉迷不容忽视。家长和成年人需要有足够的定力来引导和监管孩子,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网络沉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