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近期,哈佛大学化学系的Theodore A. Betley教授和康乃尔大学化学系的Kyle M. Lancaster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合成化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理解三线态铜氮宾化合物(Cu(NR))的分离表征以及其催化性能(胺基化反应)方面。这一成果已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氮宾(nitrene)是一种具有活泼化学性质的高活性分子,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反应性质,它在合成化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通常,氮宾作为反应中间体参与构建碳-氮以及杂原子-氮化学键的过程。为了引发氮宾中间体的生成,最常用的策略是通过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叠氮化合物的分解反应。
在铜催化的条件下,研究者们早期通过动力学和X射线吸收光谱证据发现了活性催化物种——末端铜氮宾化合物(Cu(NR))存在于反应体系中。如何在分子层面设计合成稳定的铜氮宾配合物,并对其氧化态、电子结构以及化学性质进行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
Betley教授和Lancaster教授的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合成、表征了首例三线态铜氮宾配合物,并对其反应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详细研究了不同成键模式的金属氮宾化合物M(NR),并成功制备了末端亚铜氮宾化合物。为了防止氮宾的二聚或解离,他们首先制备了大位阻的亚铜配合物(Cu-N2)。然后利用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成功合成并表征了化合物3和4,这两种化合物呈现出典型的三线态双自由基的特征。
利用多核X射线吸收光谱(XAS)和理论计算等手段,研究团队进一步探讨了化合物4的电子结构。实验和理论计算均支持铜的氧化态为+1,并且揭示了化合物4的基态三线态为多种组态的混合。其中占主导的是铜(I)氮宾电子结构,N原子周围具有两个孤电子,分别占据2px和2py轨道。研究者还利用多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化合物4进行了全面表征,包括晶体结构、光谱、核磁共振等。
除了表征工作外,该研究团队还深入研究了这类铜氮宾配合物的反应活性。他们发现这类化合物在氮宾转移反应中表现出高度的活性,能够实现C-H键的胺化反应和氮杂环丙烷化反应。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铜催化氨基化的新途径,也为合成化学和配位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不仅对于合成化学和配位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为研究后过渡金属配体多重键化学提供了新的启示。该研究的成果将为设计合成新型催化剂、功能材料和物分子等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该研究还展示了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和理论计算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