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关于芦笙的传说
芦笙节,也称为“芦笙盛会”,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州苗族的古老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七开始,持续一周。这是一场融合文化、体育、饮食和工艺为一体的盛会,吸引了中外游客前来交流。它汇聚了苗族民间的风情精华,场面壮观,包括“百牛争霸”、“千对银角”、“万把芦笙”以及万人长饮的热烈场景。
芦笙节的起源与苗族英雄孔明有关,因此许多人将芦笙管称为孔明管。早在唐朝时期,西南地区就已经广泛流行吹芦笙,所以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节日期间,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穿着各自的节日盛装,手持芦笙、锁呐、铜鼓等乐器,伴随着优美动听的芦笙乐曲翩翩起舞。
由于苗族的细分族较多且地域差异,各地的芦笙节各具特色。在融水各地苗寨一带,芦笙节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节日名称常以坡会的名称来命名。从正月初三开始到正月十七,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其来源路径、庆丰收或神话传说各不相同。
以舟溪为代表的芦笙节,则是先从凯里、麻江、丹寨、雷山等地举行小规模的芦笙会,最后到舟溪举行总会。在这期间,小伙子们会在自己的芦笙上插上野鸡毛,堂内外几百只芦笙同时吹奏,姑娘们则盛装跳舞,场面热闹非凡。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日开始,十八、十九、二十日达到,尤其是十九、二十两天,除了芦笙会和赛马斗牛,还有男女青年的相亲活动。
传说舟溪芦笙节的来历与一段动人的故事有关。一位聪明能干、美丽动人的苗族姑娘阿旺,被贪婪的野鸡精看中并企图占有。野鸡精使用妖法扰乱村庄,庄稼,甚至伤害村民。在全寨人的努力下,以及远方来的英雄茂沙的帮助下,野鸡精最终被击败。茂沙的英勇行为深深打动了阿旺的心,两人最终决定在一起。为了庆祝这一喜事,舟溪的芦笙节被定为他们的定亲之日。从此,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在一起跳芦笙舞,欢庆丰收和美好的爱情。
现在的凯里县舟溪芦笙节仍然保持着由人吹笙舞领,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插草标来结束节日的习惯。来舟溪的小伙子们会在自己的芦竺上插上几根野鸡毛,这是正义战胜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爱情的表示。而姑娘则会盛装打扮,将织好的花带系在心爱小伙子的芦笙上。
关于芦笙节是否就是小鼓藏节的问题,从时间上看两者似乎有重合,但从传说和举办的仪式和内容来看又有所不同。芦笙节凝聚了苗族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记忆而独树一帜。这场融合了歌舞、竞技和传说的盛大节日不仅是庆丰收的庆典更是青年男女择偶的佳节展现了苗族的热情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