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知识乘号的由来


关于“被乘数”与“乘数”的争议

让我们看一些实际的例子:

1. 一个鸡蛋的售价是2元,那么买三个鸡蛋总共需要多少钱?

2. 一个鸭蛋的售价是3元,那么买两个鸭蛋总共需要多少钱?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这种做法:如果在一个简单的记账单上只写 2×3 人们该如何理解?又或者在小学教学中过分强调被乘数在前会造成学生后续学习代数时的困扰。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精明的商人不会在账单上简单地写算式,而是列出具体的产品单价、数量和总价等详细记录。另外关于学习的疑惑实际上不需要过分担忧。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概念,在代数阶段我们可以简化这个问题不再过分强调谁是被乘数谁是乘数。真正的算理隐藏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上述例子中的鸡蛋和鸭蛋的购买问题,无论是理解为三个鸡蛋的总价还是两个鸭蛋的总价都是合理的。算理应该基于实际的情境而不是抽象的形式来解读。至于到底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只是运算的符号形式并无实际意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运算的内在本质即算理而非表面的形式问题在具体运算过程中不必纠结于是先乘还是先加这才是数学的本质体现数学的灵活性和交换律的性质总而言之我主张在教学中淡化被乘数的概念但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算式的实际背景和数字所代表的实际含义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知到两个数相乘的顺序并不影响结果的关键是理解每个数字的实际含义和背后的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