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符号的由来的故事
数学符号的故事:源远流长,意蕴丰富
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虽然比数字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如今,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200个,每个符号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加号曾经有多种形式,现在通用的“+”号,是由拉丁文“et”(意为“和”)演变而来。这一符号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当时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意为“加”)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最终演化为“+”号。减号“-”则是由拉丁文“minus”(意为“减”)演变而来,简写为m后,因快速书写而简化为“-”。
乘号的演变历程同样丰富多彩。它曾经用过十几种形式,现代数学中主要使用两种:一种是“×”,最早由英国数学家奥屈特在1631年提出;另一种是“·”,由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对“×”号提出异议,认为它可能引起混淆,并赞成使用“·”号。同时他还提出了用“∩”表示相乘,这个符号在现代集合论中广泛应用。
除号“÷”最初在欧洲流行时并不统一。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提出用“:”表示除或比,瑞士数学家拉哈才正式将“÷”作为除号引入。平方根号的表示方式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首次用“√”表示根号。与此等于符号“=”也在这一时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广泛应用。大于号和小于号由英国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在1631年创用。而大括号和中括号则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