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不减来时路的意思解释
常山江畔的千年传承与宋诗盛景
常山江畔,历经千年风霜,积淀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历史长河,见证了常山自建立县以来的1800年辉煌历程。特别是在宋代,常山县迎来了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高峰。
宋代是常山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纷纷涌现。常山自古以来便人杰地灵,而在宋代更是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据统计,常山历史上共出过137名进士,其中宋代便占了95名。宋代常山的第一个进士、吏部尚书汪韶,家族后辈人才济济,创造了“一门十八进士”的辉煌纪录。
如章舍贤良王氏,其弟子侄均登进士第,享有“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的美誉。尤其是王介,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交往密切。在皇帝亲自监考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中,王介才华出众,仅次于苏轼和苏辙,展现了常山文人的卓越才能。
何家乡也是人才辈出,共有19名进士,被誉为“一门三御史”、“九子十登科”的显赫家族。南宋宰相文天祥曾为《宗谱》题书“御史之家”,赞誉其家族荣耀。这样的家族式集群登科进士的现象,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在宋代,常山江作为南方八省的必经水道,沿途风景秀丽,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的诗人留下墨宝。常山江自古便有“金川”之称,不仅是水陆转运、舟车汇集之地,更是两浙连接南方诸省的重要枢纽。古诗中描绘的“日望金川千,夜见沿岸万盏灯”的繁荣景象,让人不禁想象当年经贸的繁华盛景。
沿江还有许多古渡和景观,如石门佳气、十里长风、紫港浮桥、招贤古渡等。这里的风景如画,让迁客骚人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他们留下的诗歌,更是常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游历常山并在诗中描绘的诗人有百余人,其中宋代诗人尤为众多。像曾几、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诗坛巨匠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江西诗派的曾几在游历三衢山时,凭借一首七言绝句《三衢道中》声名远扬。而“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更是留下了几十首与常山相关的诗歌,其中许多常山古地名都在他的诗现。
宋室南渡对历史而言是靖康之耻,但对常山来说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大量北方士人南渡后寓居常山,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解决他们的安身之所,高宗下旨允许他们到寺观寓居。其中,以丞相赵鼎为代表的“三贤”寄居在黄岗山万寿寺,使常山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的聚会的中心。赵鼎在两次贬谪期间都寓居在万寿寺,他留下的诗歌传世至今的有80多首。由于赵鼎的影响,常山在当时一度成为浙西文人聚会的中心。宋代的文化遗产为常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物留存而宋诗则是其中最珍贵的瑰宝。现在搜集到的近千首宋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精华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常山宋诗的辉煌历史和深厚底蕴作为钱塘江诗词之路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品牌既是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常山建设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乡风物清嘉文化名县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