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走我也走顺口溜怎么说
记忆中的美好童谣与老北京的文化韵味
今天是儿童节,回忆中那遥远而温馨的童年总会让人想起一首首动听的童谣。童谣是专为儿童创作的短诗或歌谣,可以说是孩子学前教育的第一课。它们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有趣,孩子们都爱听想学。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大槐树下,母亲哼唱着京味十足的童谣,情景仿若昨日,历历在目。那时的童谣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孩子们之间的游戏和互动。比如大人们与孩子面对面坐好,模仿拉锯姿势唱的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种情景亲切无比,流传久远的童谣至今仍有孩子在唱。
绕口令式童谣更富有,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仙女来摘果,七只篮子手中提……”既练了数数,又训练了儿童发音。还有游戏童谣,如跳猴皮筋的童谣:“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这是女孩子普遍爱玩的游戏,手脚配合,一边唱,一边跳,非常活泼。
老北京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不仅积淀了优秀的文化,而且蕴丰富的教育内容。它们口耳相传,形式简短、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朗朗上口。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这些老北京童谣有些内容可能已显得陈旧,但是它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风貌,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呈现出老北京民间文学的独有魅力。
除了这些传统童谣,还有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童谣,如这首:“一老头,剃光头,戴帽头,穿靴头……”,还有这首:“小麻喳,尾巴长……”,它们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描述了生活中的场景,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了解生活常识。
另外还有描述自然景物的童谣,如:“墙头草,风儿一来两边倒……”展现了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顽强。还有描述季节变化的童谣:“腊八……”,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人们过年的传统习俗。
除了这些具体的童谣内容,老北京童谣还蕴丰富的教育智慧。它们不仅孩子们数数、识字、了解生活常识,还传递了做人的道理和传统的价值观。比如这首:“你怎么不梳头?没有桂花油。你怎么不洗脸?没有胰子碱……”它以一种亲切的方式教导孩子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这首关于孝顺的童谣:“小老鼠儿,爬谷穗……”,它让孩子们明白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老北京童谣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历史、传递了知识、教育了孩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今天这个儿童节,让我们一起回忆那些美好的童谣,感受那份童年的快乐与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