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原文和注释


陶渊明在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出任彭泽令,然而仅任职八十三天,便因不满黑暗,选择弃官隐居。这一决定,使他写下了《归去来兮辞》。欧阳修的赞美之词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篇辞文直抒胸臆,自然纯真,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从这篇辞文中挑选几个值得品味的地方来进行解读。

一、“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作者借由庭院的荒草萋萋的小路感叹自己的归来之晚,感叹之余又看到松菊依旧存在,一叹一喜之间,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波澜。其中,“三径”源于东汉蒋诩的故事,象征着隐居。陶渊明面对此景,展现了他对自己人格修养的坚守。松与菊,自古以来就是坚贞高洁的象征。陶渊明多次写到松与菊,他在诗文中对它们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期许和写照。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诗歌告诉我们,他在追求完美的生命形态,在回归自然时,对松菊有了新的领悟。他笔下的松菊,精神气血,品格节操,无不备至。他是传统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者,对后人有深远影响。

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归隐后的所见所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云雾和鸟儿,本是无意,出于自然。而陶渊明热爱自然风光,对事物体察入微,一旦将之化为意象,便寄寓遥深,托意盎然。这句话也体现了陶渊明的:一旦解除精神桎梏,回归自然,便会感受到无尽的欢乐。

四、“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陶渊明少年时壮志凌云,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他最终选择归隐。他痛斥东晋末年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同流合污的决心。这两句诗是全文的神光聚合之处,是全文的主脑,是陶渊明的呐喊和抗争。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自我救赎和自我完善的书。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对完美生命形态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他的诗歌和人生选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