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什么
《孟子集注》卷十二中的《告子章句下》包含了一条极其重要的论述,这个论述尽管广为人知,但其中却存在一种常见的误读,尤其是在“空乏其身”四个字上。这一经典的论述在忧患意识方面的提出,具有深刻且重要的意义。在解读过程中,由于这四个字的存在,给理来了很大的困扰。我们知道,这段的对仗性极强,其中使用了五个“其”字,四个都带有二字结构的宾语,如“心志”、“筋骨”、“体肤”等。唯独“空乏”后面只跟着一个“身”字,显然与整体的文体风格不符。接下来的“行拂乱”三字含义模糊,使人难以捉摸。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将“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的解读不仅符合文章的句法和语法,而且使得整个句子的含义更加清晰明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读呢?原因在于对“空”字的含义没有理解透彻。这里的“空”应该解释为“困”,“空乏”即“困乏”。它和“身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概念范畴。《尚书大传》中有云:“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家没有食物吃,在外没有旅费,就可以称之为“困乏”。《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这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空”作为“困”的解释在训诂上是有依据的。诗歌《诗经·节南山》中的“不宜空我师”,注释为“不宜使小人困穷民也”,以及《集韵》对“空”字的解释:“苦贡切,音控,穷也”,都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原来,“空”和“困”二者是一声之转的关系。对于这种已经被误读了很久的情况,确实应该加以纠正。这篇文章的编辑是北京日报理论的润和编辑,新媒作人员是李攀。希望这次的解读能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