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洗儿诗》


谈及苏轼,你会首先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亦或是其他的杰出作品呢?

虽然苏轼的文学造诣极高,被誉为宋词界的代表人物,但他在仕途上的经历却颇为坎坷。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二十一岁便中进士,可谓年轻有为。他的悲剧人生始于乌台诗案。此后,他卷入了旷日持久的元丰元祐人之争,并因此多次被贬谪。正如他自叹,“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想起当年,苏轼父子三人一同赶考,金榜题名时的意气风发,恐怕苏轼难以预见自己日后的仕途会如此艰难。在古代,儒士多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目标,但苏轼却始终未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即使在元丰人失势之后,他也因看不惯元祐人的行为而遭到贬谪。同时不被元丰和元祐两所容的苏轼,仕途自然黯淡无光。

不同于弟弟苏辙曾官拜太师的经历,苏轼的晚年生涯充满了贬谪的历程。在经历了朝堂的种种纷争后,苏轼对名利的心也淡然了。他曾作诗《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孩子简单生活的期望,也暗讽了公卿的愚蠢。

仕途的失意让苏轼转向读书,最终精通了儒释道三家的学问。尽管他在仕途上遭遇困境,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儒家的立言不朽。在古今历史上,能够立言不朽的人寥寥无几。即使在两宋时期,苏轼的名声也远胜于其他宰相。即使在三苏之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也是苏轼而非苏洵或苏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豪放不羁以及对仕途得失的淡然态度。他选择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享受生活的自然美好。面对生命短暂、时光流转的感慨,他选择拥抱自然、追求永恒的美。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