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来源于哪里的话
【文化深度解读】
作者:徐欣路(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春节期间,电影《熊出没·重返原始》方言版如一阵清新的风,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四川话、河南话、陕西话和湖南话四种方言版本与普通话版及广东话版一同呈现,为观众讲述了同一关于“勇气”的感人故事。虽然方言影视剧并非新鲜事物,但一部热门电影推出如此多的方言版本,无疑引起了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
方言在影视剧中究竟能带来怎样的艺术魅力呢?以喜剧为例,人们普遍认为方言能强化喜剧效果。确实,从早期的方言配音版《猫和老鼠》,到《武林外传》中的众多方言角色,方言的使用都创造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喜剧场景。但观看《熊出没·重返原始》的方言版后,我深深感受到的并非爆棚的喜感,而是真实的生活气息,这种感受比单纯的喜感更为珍贵。
实际上,方言与喜剧效果之间并非必然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的人,并不会觉得方言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喜剧色彩。方言带来的喜感,更多源于语境中的反差。在普通话语境中使用方言,这种反差产生了幽默和趣味。影视剧中方言的幽默效果,归根结底源于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独特差异。
从规范使用通用语言的角度来看,在公共场合坚持使用普通话是完全必要的。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将普通话和方言完全对立的做法并不罕见。近年来,随着对方言资源保护利用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空间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学校虽然是普通话的主要使用场所,但在学校之外的个人空间里,使用方言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方言的归宿。
影视剧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形式,在坚持健康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让人们享受文化生活是其重要目标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并非所有故事都必须用普通话来讲述。方言作为个人日常生活的语言,用它来讲述一个让人享受生活的故事,能让故事更加贴近现实。在电影《熊出没·重返原始》中,喜剧效果主要来源于剧情和人物形象,而方言的使用则如生活般朴实无华。在这个春节期间,许多家庭可以一起走进影院,欣赏一部用方言演绎的电影,那种亲切感就像饭桌上家人用方言分享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