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笔记本i7和i5对优缺点
最近关于英特尔酷睿U和AMD锐龙U性能谁强谁弱的话题讨论得火热朝天,有人笑称英特尔的14nm制程技术似乎已经触及了瓶颈,性能提升有限。
进入14nm制程和四核时代后,酷睿U及酷睿H处理器的性能在笔记本中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受到轻薄趋势的制约。确实存在一些散热不佳的i5 8250U/8265U以及i7 8550U/8565U,在Cinebench R15测试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得分只能刚刚突破500cb。但绝大部分的i5 8265U以及i5 U的得分在630cb至660cb之间。更有个别性能释放充分的型号,可以飙到710cb。即便如此,其短时爆耗为35W,稳定持续功耗约为21W。
那么,如果处理器的“油门”踩得更深,能否达到甚至超越酷睿H的性能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实际上,酷睿H的性能表现更为出色,可以达到80W。
为什么酷睿U和酷睿H的散热限制被设定在15W和45W呢?这主要是为了保持笔记本的轻薄设计,必须在性能和便携性之间做出妥协。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于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如果处理器的“油门”踩得更大(当然前提是散热和供电系统能够跟上),性能将会有进一步的飞跃。在这个背景下,Comet Lake处理器应运而生,其性能在功耗不变的情况下已经得到了提升,这主要得益于优化。而当其“油门”全开,输出功率提升时,其优势将更为明显。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揭示Comet Lake处理器的真正实力。测试对象是一款即将上市的新款联想小新13工程机,重仅1.18kg,配备了8GB双通道内存,无法升级和替换,同时搭载了MX250独显。这款机器接口数量较少,采用单热管单风扇设计。
该机搭载的处理器是Comet Lake的i5 10210U,4核8线程,基础频率1.6GHz,最高单核睿频可达4.2GHz,标准TDP为15W。在Cinebench测试中,R15得分达到了770cb,R20得分更是飙升到1798cb。
相较于第八代酷睿i5 U的成绩,i5 10210U的提升幅度在8.5%至54%之间。而在实际应用测试中,该机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在Media Encoder CC转码测试中,耗时4分35秒;在Blender的BMW素材渲染测试中,耗时13分37秒,相较于第八代酷睿机型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款机器的性能表现受限于单热管单风扇的设计。在处理器负载较高时,其散热能力达到瓶颈,导致处理器降频降功耗。如果是一款双热管双风扇的机型,拥有更好的散热能力和供电设计,那么性能将会有更大的提升。总的来说未来更大的提升还是得依赖厂商在设计上的改进和提升供电能力是关键!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