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注删除了横线还在
作者:毛湛文介绍
毛湛文,青年学者,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兼副院长,同时担任硕士生导师,被誉为学校“优秀青年人才”。他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在当今社会,“斜杠青年”这一词汇逐渐崭露头角,它代表着那些拥有多重身份、跨界发展的年轻人。毛湛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斜杠青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职业观念,打破了传统单一、稳定的工作模式,开辟了更多的职业选择空间。这无疑体现了社会宽容度的提升和个体活力的激发。
成为真正的“斜杠青年”并非易事。背后需要面对多重角色的转换和共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主副并存的职业路径,意味着要在多元化的角色中展现出更强的驾驭力和生存力。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到了角色管理的重要性。毛湛文引用了这一观点,指出“斜杠青年”的前台展现的是多元才华的溢出,但后台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他们通过牺牲后台的时间、空间和资本,来扩展前台的领域。成为“斜杠青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协调能力。
有学者提出用“多向分化潜能者”这一更为学术的词汇来定义“斜杠青年”。这类人群具备跨界整合能力、快速学习能力以及强大的适应能力。他们能在不同的角色中自如切换,捕捉和创造新的灵感,快速适应新技术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当下,“斜杠青年”话语的流行更多是社会和媒体的标签式建构。毛湛文指出,“斜杠青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许多选择多元职业的青年,除了兴趣驱动外,还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对风险的抵御。
“斜杠青年”的产生也是“液态社会”的写照,他们在方案A之外寻找方案B,展现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在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许多青年试图拥抱“斜杠”人生,既有对流行的追求,也有在“液态社会”中流动的渴望。
不同动机混杂下,“斜杠青年”要完成自我身份的整合和超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毛湛文建议,社会应该进行理性引导和克制宣传,避免将“斜杠”生存方式神话化;青年人则需要重新思考“认识自己”、“我要到何方去”等问题,以审慎和独立的姿态完成职业规划。只有这样,当代青年才能真正活出自我,达到自我认同的圆满。无论选择“斜杠”还是“横杠”,重要的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文章来源于《光明日报》2020年6月28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