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一根稻草压倒了


自古以来,我们一直被誉为礼仪之邦。早在千百年前,专门的礼仪典籍如《周礼》、《仪礼》和《礼记》就已经问世,充分展示了我们先人对礼仪的深厚崇尚。直到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高度重视各种传统礼仪,特别是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如婚嫁、生育、建房等。而在体现古代传统礼仪方面,办丧事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在农村地区,办理丧事有一系列流传下来的规矩和习俗,这些都不能随意更改。其中,土葬是最为核心的传统丧葬观念。古人强调“入土为安”,这一观念在《周礼》中也有体现,即“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土葬一直是我们最重要的丧葬习俗,延续了几千年。

时代在变迁,城市中的土葬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火葬。城市已经全面推行火葬多年,但农村地区的火葬仅在某些地区试点,尚未全面推广。值得注意的是,有专家指出,由于农村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对于耕地的保护也日益严格,因此农村应该全面禁止土葬,转而实行火葬。

与土葬相比,火葬具有显著的优势:

土葬需要棺材和地面坟头,一个坟墓至少占据几平方米的土地,加上墓碑,可能达到10平方米。农民习惯将家人的遗体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而这些承包地大多是优质的农田。每个坟头都会占用宝贵的耕地。而火葬则无需棺材和大型坟头,占地面积极小,更能节约耕地。

农田里的坟头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未来的农业生产趋势必然是机械化大生产,而农田里的坟头会对此造成阻碍。

还有人认为土葬是一种思想,包括烧纸、烧祭品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火灾隐患。推行火葬的应引导人们摒弃烧纸等祭拜陋习,转而采用献花等文明祭拜方式。

对于农民尤其是年迈的农村老人来说,受几千年传统影响,他们难以接受火葬,都希望在自己去世后能够土葬。在农村,一些老人甚至会早早为自己准备寿棺放在家中。有些地方对推行火葬有严格规定,要求在一定时间后所有丧事都必须火葬。这导致一些老人为了避免火葬而选择自我了断,或者要求子女不举办丧事偷偷下葬。

实际上,不仅农村老人对火葬持有抵触情绪,认为土葬更好,一些专家也同样支持土葬,他们认为火葬并非处处都好。例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多次表示,他更支持土葬。土葬有一套完整的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而火葬则像对待“垃圾”一样处理遗体,缺乏对逝者的尊重。对于其他专家提出的火葬的好处,吴飞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吴教授指出农村火葬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存在“二次棺葬”,即火化后仍将骨灰盒装入棺材并建坟头,因此火葬并不比土葬更节约用地;二是土葬的坟头时间长了会自然消亡,而火葬后的墓葬则是永久存在;三是传统祭拜并非,而是一种寄托哀思的传统文化。

吴教授的观点句句切中要害,反映了农村的真实情况,也代表了农民的心声。对于这位教授的看法你认同吗?欢迎你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