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约的拼音怎么读音
这篇新撰写的文章如下:
两位古稀之年的老者,他们本可以安然享受天伦之乐,含饴弄孙,却怀着对潮剧的深深热爱,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潮剧史》的编写中。这份热情与执着,令人肃然起敬。
潮剧是广东地区仅次于粤剧的大剧种,流传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其唱腔清婉独特,即便是在已获得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京剧与粤剧之中,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尽管潮剧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却长期缺乏一部系统的历史记录。《潮剧史》的编撰,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本书的作者林淳钧和吴国钦两位老学者,年事已高,却勇于承担起这一重任。他们不仅凭借深厚的学识,更借助饶宗颐大师百岁高龄的助力,使得《潮剧史》得以面世。这部著作,可谓是戏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潮剧史》以年代为线索,史事为内容,全面考察潮剧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人文内涵。书中附有大量随文照片,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林淳钧老师的个人珍藏,这些照片既是潮剧历史瞬间的定格,也是历史进程的见证。
本书上编追溯了潮剧从明代产生到新成立前的历史,包括潮剧的诞生及其源流“第五声腔”、明代的七种戏文、剧本的演变历程,以及从明朝到清朝的舞台、演出变化。作者们以详实的论据提出全新观点,将潮剧历史向前追溯了一百多年。
下编则详细描述了废除有150年历史的童伶制后潮剧面貌的重大改变,包括潮剧如何吸取兄弟剧种声腔的长处,从曲牌联缀体发展为曲牌体与板腔体混合的唱腔形式。还引用了当年诸多刊物对潮剧的论说,使我们得以了解在特定环境下潮剧的繁荣与凋零,为今日的潮剧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潮剧的影响力不仅在本土深远,在东南亚也广受欢迎。在新加坡,有数十个潮剧团体,其中的馀娱儒乐社成立于1912年,历史悠久。在泰国,甚至出现了“泰语潮剧”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随着老一辈潮人观众的逝去,泰籍移民的第三代第四代已经不会说潮汕话,但他们仍然以泰语来演出深受欢迎的潮剧。
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潮剧史》的最大特色是以系统性见长。其文史兼备、古今贯通的特点得益于两位学者的通力合作。此书在历史溯源及资料考辨方面功力深厚。作者的交流方式也让人肃然起敬。他们采用古老的书信交流和现代的物流快递来共同推进研究工作。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这样一部七十余万字的巨著绝非易事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和努力。这真令人感慨万分让人对这两位老学者的精神与毅力深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