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e试用版和正版区别
在学习八髎穴的定位时,通常的表述是它们分别位于第1、2、3、4骶后孔中。尽管在解剖学和针灸学教材中,这一表述经常被提及,但在实际的教材和各种版本中,取穴的方法却有所不同。在实际临床中,找到八髎穴的准确位置也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这里列举了几个版本的资料以供参考。
首先是《腧穴学》杨甲三主编的版本,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的取穴方法分别是:俯卧,于第1、2、3、4骶后孔中取穴。
接下来是《针灸学》汪安宁主编的版本,对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的取穴方法稍有不同,增加了与髂后上嵴和骶正中棘的关系。
《针灸甲乙经选读》何天有、雒成林主编的版本和《针灸甲乙经理论与实践》李鼎主编的版本对八髎穴的定位描述较为一致,使用了“第一空”、“第二空”等术语来描述。
还有《针灸学》石学编的版本,对于每个穴位的定位也给出了详细的描述。
《世界卫生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黄龙祥审订的版本则明确指出了每个穴位正对第几骶后孔。
《郑氏针灸》郑魁山编著的版本则给出了与督脉和其他穴位的相对位置来取穴。
从以上各种版本的描述可以看出,八髎穴的定位是明确的,即在八个骶后孔中。但如何准确取穴,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描述,分歧主要聚焦在骶后孔与髂后上棘的位置关系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针灸学与表面解剖学影像学的结合》给出了详细的取穴技法。其中包括了髂后上棘、骶角和骶后孔的体表定位技法,并提供了上、次、中、下髎的体表定位图解。通过这些详细的描述和图解,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八髎穴的位置。
八髎穴的定位虽然有一定分歧,但大体上都是基于骶后孔来描述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来灵活取穴。参考多种版本的描述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可以更准确找到八髎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