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常常被定格为一个恪守传统、严肃古板的老学究,然而这只是人们对他的一种刻板印象。当我们深入研读《论语》以及其他关于孔子言行的文本时,就会发现孔子的思想行为其实非常灵活辩证,他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做出合理恰当的选择,体现出一种鲜明的灵活变通的特点。

孔子虽然推崇孝道,但他并不提倡盲目的愚孝。他明确指出孝道是为人之本,认为孝道是的根本。然而孔子反对将孝道极端化或绝对化,强调子女在选择听从父母意见的也需要考虑父母的意见是否合理。他反对单纯为了成就孝名而陷父于不仁不义之中,鼓励子女在面对父母的错误时敢于劝谏,据理力争。这一观点体现了孔子的理智与公正。

孔子重视友情,但他并不主张过分亲密无间的友情。他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真诚坦率、光明磊落,但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他强调要遵循忠信之道,不要与德性修养不高的人做朋友。孔子的态度非常理智化,他认为朋友之间也要讲求一个“信”字,劝善规过是朋友的道义责任,但如果朋友听不进忠告也要适可而止。

孔子虽然赞赏勇敢,但他并不主张无谓的莽勇。他认为真正的勇敢需要冷静理性,需要仔细谨慎、有勇有谋。孔子反对凭一时头脑、不讲智慧不计后果的行为,认为这样的人与行为很可能造成无谓的牺牲。

孔子也并不鄙视财富,但也不刻意追求。他淡泊名利,不刻意追求物质利益,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他注重获取财富的手段必须是正当的、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汗水付出得来的。孔子还义正词严地表示不会接受不义之财。总之孔子不会凭空臆测或绝对武断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其思想与行为方式展现出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态度。这种灵活变通的特点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与行为的方方面面这与他在《论语》中所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一致的体现了孔子的智慧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