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胜万全的前一句
今日迎来小满节气。一首曾国藩的《无题》诗引发人们的共鸣:
花开未盛月未盈,
半山微醺尽欢畅。
无需忧虑圆满事,
小满胜过万全时。
此诗灵感其实来源于北宋蔡襄的《十三日吉祥探花》:
花开未全月未圆,
寻花待月情依然。
虽知花月无情感,
多情却使人悲怜。
说起蔡襄,他是福建仙游这片土地的骄傲。我的故乡就在附近,小时候常听祖父讲述关于蔡襄的故事。那次他带我参观蔡襄的陵墓,那两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天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在“”期间,这座陵墓依然未被,可能是因为当地人对他这位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北宋名臣还心存敬意。蔡襄曾多次担任福州和泉州的,他主持建造的泉州万安桥(洛阳桥)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蔡襄在皇祐三年,赴汴京途中曾逗留杭州两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与法帖。《十三日吉祥探花》便是那时所作。当时正值农历三月十三,杭州的牡丹花开得正好,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初绽芬芳,清香四溢。蔡襄被这“真国色”所打动,写下“花开未全月未圆”的佳句,表达了一种珍惜此刻美好、期待未来更美好的情感。这其中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曾国藩对蔡襄的这句诗极为喜爱,多次向身边的人转发。他在致诸弟的信中曾提到:“平时最喜‘花开未全月未圆’这七个字,视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随着近年来曾国藩的声名远扬,这句诗也被广泛传颂,并与曾国藩的名字紧密相连。
蔡襄的名句在千年之后因诠释“人生小满”的哲理而在网络上走红,这无疑是“名人效应”的体现。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文化潮流涌现出各种超级巨星,仿佛历史一直在演绎着精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历史的裂缝,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今天,我们正是站在这个历史裂缝的一边。无论是蔡襄还是曾国藩,他们作为名人的历史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这就是历史的不朽之处。而我们对于他们的解读和演绎,无论是延续还是无意之中的延宕,都只能交给历史来评判。
历史并非虚无缥缈,它是人类精神的最后寄托。在这个世事多变的世界里,历史是我们通向祥和彼岸的引渡船。尽管历史还留给我们许多不忍细看的暗角,但历史始终是历史,它依然坚固且不可动摇。一个小小的“小满”节气,能让我们如此动容动情,这正是历史留给我们传统连续性的体现。它不仅旧辙的痕迹,更是新的诞生。
有人比喻历史为所罗门瓶子里的膏,贴切地贴在我们今天的某个部位上。那么是谁来贴这一帖膏呢?这个问题引人深思。从更小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多年以后,它们也将成为我们个人的历史。如今,我们还能否保有“悠然见南山”和“把酒黄昏后”的呢?那些充满野性的歌声和热闹的广场舞,是否还能让我们保持“花开未全月未圆”的静气呢?
几年前,一位女生告诉我她的故事。他们单位有一位优秀的大龄中年男士,一直未婚。一次她乘坐他的车时,发现他将车子整理得一尘不染。她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洁癖和症。她问他为什么找不到伴侣?他回答:“是呀,没有爱人的日子就是不好过。”有一次他背上酸疼,尝试贴膏却贴不上去,最后只能借助小镜子和化妆镜才勉强贴上。这难道也是“花开未全月未圆”的一种体现吗?实际上这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即便武功盖世也要保持侠行天下、一诺千金的坚定信念。任何轻浮的日子对他来说不仅是无所谓更是一种精神恶习。虽然他静气若兰但的确需要找到那个能与他共同面对生活挑战的伴侣。
小满节气到来之际写下这篇短文因为这一节气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花开未全月未圆”的期待因此我们所需的心态就是珍惜当下、期待未来拥有如此心态我们才能把历史中的智慧准确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无需忧虑圆满事小满胜过万全时”的人生哲理。从蔡襄到曾国藩他们留下的诗句和历史故事都不是断裂的碎片而是坚忍的迷思主题永恒——“花开未全月未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把历史的智慧融入现在把握未来的方向。2024年5月20日迎来小满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品味历史的韵味拥抱生活的期待珍视每一个美好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