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是什么


走进声音的宇宙,聆听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翻开初中时代的《语文》课本,首册版本来自于人教版,历史流转到二零零一年的经典版教材。其中所描述的不仅是古代的诗歌佳作,更是流淌在时间里的历史人物精神内涵。让我们穿越回那青春年少之际,遇见古代杰出的文人墨客之一——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至770年),子美先生以其才情与独到的诗歌风格在后世被誉为少陵野老。在唐朝这个诗赋盛世中,杜甫以其独特的现实风格独树一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他的诗作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深深关注底层的命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意义。他的诗作不仅揭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更被誉为“诗史”。

谈及杜甫的杰作,《望岳》无疑是其翘楚之作。此诗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美景色。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凌云的气概。在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的浪漫激情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此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虽无明言“望”,却从远望至近观,直至凝视、俯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诗人精巧的谋篇布局和高超的艺术构思让人赞叹不已。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每首的主旨和风格各异,它们恰好反映了诗人在青年、中年、暮年的心态变迁。泰山的《望岳》表现了诗人的积极入世思想,展现了杜甫青年时期的壮志凌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华山的《望岳》则流露出诗人仕途失意、报国无门的情感;衡山的《望岳》则有所讽喻,反映了杜甫晚年的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态度。尽管诗人的心态有所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他那颗赤诚的忠君之心。这三首诗无论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还是艺术的瑰宝,都为我们展现了杜甫的卓越才华和深厚情感。在聆听这些诗歌的我们也仿佛穿越回那个遥远的时代,与诗人共同感受那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