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怎么一熟就烂了呢


猕猴桃是一种典型的后熟水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熟水果”。大部分的猕猴桃并不是在树上成熟,而是在未熟的时候就从树上摘下,储存到仓库里进行销售。消费者购买的猕猴桃,大多数都是这种未熟的猕猴桃。

消费者买回家后,一般会尝试与香蕉等易产生乙烯的水果放在一起催熟,几天之后就能食用。市场上却存在一种奇怪现象:有些消费者购买的猕猴桃放置了很长时间仍然的,好不容易一点,却发现已经变质无法食用。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人猜测是水催熟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是品种问题或者是采摘过早导致的。

今天,我们来科普一下猕猴桃的成熟机制以及为何会出现、久放不软、就坏的情况。

大家知道猕猴桃是后熟水果,但其后熟的生理机制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猕猴桃的成熟过程主要受果实内乙烯的调控。在猕猴桃的果实内部,存在两种乙烯调节系统。一种是基础乙烯调节系统,产生的乙烯非常少,对乙烯也不敏感,只是在乙烯的调控下逐渐成熟。另一种是加了“发动机”的调节系统,一旦启动,猕猴桃就会迅速成熟软化。在这个时期,猕猴桃对乙烯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到乙烯的刺激进入“呼吸跃变阶段”。

如果理解了这一机制,就会发现猕猴桃的成熟与否与第二种调节系统能否启动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什么能启动这个系统呢?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乙烯。当猕猴桃从低温环境进入正常温度时,其自身的呼吸速率会加快,但温度并不是决定成熟速率的唯一因素。

我们需要依赖外来的乙烯来刺激猕猴桃,打开第二套乙烯调节系统。这就是我们为何可以用香蕉等催熟猕猴桃的原因。如果猕猴桃过早采摘,其内部的“大门”可能还没有解封,即使使用外部乙烯也无法催熟。这种现象被称为“丧失了乙烯敏感性”。

这种过早采摘导致的猕猴桃、久放不软的情况,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个挑战。这种猕猴桃能否食用要分情况来看:从一方面说,它并不是用水泡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的猕猴桃口感不佳且不易消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适合食用。

拒绝购买过早采摘的猕猴桃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市场上仍然存在许多果农和商贩为了抢鲜卖好价而过早采摘的情况,这导致市场上的猕猴桃品质参差不齐,甚至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品牌声誉。希望果农、商贩和消费者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共同努力改善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