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典故出自哪里
“以逸待劳”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孙子兵法·九地篇》。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采取守势休整,蓄锐,等待敌人疲劳、困倦或士气低落时再出击。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吴国和越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吴王夫差为了打败越国,派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在战争中被吴军打败,向吴王夫差求和。吴王夫差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请求,但要求勾践到吴国去当人质。勾践为了保全自己,答应了这个条件,并开始为将来的复仇做准备。
在这段时间里,勾践表面上对吴王夫差毕恭毕敬,实际上却在暗中积极准备,加强的实力。他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即通过蓄锐,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反击吴国。
后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勾践终于带领自己的打败了吴国,实现了复仇的目标。这个故事成为了“以逸待劳”这个成语的典故,用来比喻在战争中采取守势休整,蓄锐,等待敌人疲劳、困倦或士气低落时再出击的策略。
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不仅用于军事领域,也常用于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冷静,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动。它提醒人们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利用时间和资源,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