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孟子》中的三章原文及其翻译和注释:

1.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1. 梁惠王说:“我治理,尽心竭力了。黄河以北发生,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把那里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发生也是如此。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君主。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让我拿打仗来打个比方。擂起战鼓,两军交战,丢盔弃甲逃跑。有的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才停下来。用五十步笑话一百步,这又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可以。只是跑得不够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期望民众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事季节,粮食就不会吃不完;网眼小的渔具不去捕鱼池塘里的小鱼小虾,鱼鳖就不会吃不完;砍伐树木要适时,木材就不会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百姓养生丧死没有遗憾。养生丧死没有遗憾,这就是的开始。五亩大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老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了。鸡狗猪牛羊等家畜,不失其时地饲养繁殖,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百亩田地,不失其时地耕种,几口之家就不致挨饿了;认真推行学校教育,强调孝悌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抬着担子了。七十岁的人穿着丝绸衣服吃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但是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没有过的。猪狗吃了人的剩饭却不知道检点,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去救济,人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这和刺杀别人后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武器造成的’有什么区别呢?大王没有过年成不好,那么普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顺您了。”

2. 孟子说:“舜是从田野中被任用的,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提拔起来的,胶鬲从贩卖鱼盐的行业中被重用的,管仲从狱官的职位上被重用的,孙叔敖从隐居海滨的困境中被重用的,百里奚从市场里被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事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穷困之苦,使他做的事不顺利,从而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增长他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处在困境中心烦意乱,考虑问题犹豫不决,然后才能振作起来;由内心的忧愁表现在脸色上,发出的声音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会明白。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的大臣和辅佐帝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侵略,就经常处于危险的境地。这样最后才知道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会使人。”

3. 孟子说:“得到道义的人帮助得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得少。得到道义的人帮助少到亲戚都背叛他;失去道义的人得到帮助多到天下人都拥护他。因为天下人都拥护他,就攻打那些亲戚背叛自己的人;所以君子即使不作战,作战也一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