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是指起因经过和结果吗
小说的叙述在高考命题与教考衔接中的实战解析
一、高考命题中对小说叙述的考查重点分析
(一)叙述视角的深入探讨
1. 常见题型:高常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要求考生识别小说的叙述视角并阐述其作用和效果,如:“本文采用何种叙述视角,对故事表达有何影响?”可能会分析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作用。
2. 考查意图与关联考点:此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叙事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同的叙述视角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信息呈现方式,考生需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与教材中关于叙述视角的知识讲解紧密相关。
(二)叙述顺序的细致研究
1. 题型概述:高常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例如:“请阐述小说采用何种叙述顺序,并说明其对情节构建的影响。”有时会给考生打乱叙述顺序的文本片段,要求重新排列并说明理由。
2. 考查目的与教学方法:此部分旨在测试考生对小说结构和情节的理解。合理的叙述顺序能增强故事的逻辑性和吸引力,考生需理解不同叙述顺序的特点和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讲解各种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应用,并通过具体文本让学生实践。
(三)叙述节奏的把握与理解
1. 题型概述:高常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叙述节奏,包括其对氛围营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例如:“文中某些段落为何采用快节奏/慢节奏叙述,其效果是什么?”有时也会比较不同小说在叙述节奏上的差异。
2. 考查意图与教材关联:此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审美和艺术表现力的感知能力。叙述节奏是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分析,考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风格。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叙述节奏的变化及其效果。
二、教考衔接策略探讨
(一)实现教材教学与高考命题的对接
1. 深入解读教材中的小说选篇:教师不仅要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要重点关注小说的叙述技巧。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授鲁迅的《祝福》时,可以分析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及其独特效果。
2. 开展与高考命题形式相似的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小说叙述相关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如分析文本中的叙述视角、顺序和节奏并撰写短文。通过日常练习,学生逐渐适应高考的考查方式,并发现自身不足进行改进。
(二)使教学方法与高考能力要求的契合
1. 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语言表达、情节转折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深入理解小说的叙述技巧和艺术魅力。例如,分析叙述视角转换的语句及其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的影响。
2. 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针对小说的叙述技巧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拓宽思维视野,提高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例如,讨论叙述视角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叙述顺序对情节构建的影响等。
(三)课外拓展与高考素养考查的关联策略
1. 推荐阅读优秀小说作品:除了教材中的选篇,推荐学生阅读不同叙述风格和技巧的小说作品,丰富阅读体验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例如,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 开展小说阅读与分析活动:读书报告会、小说研讨会等活动,分享对小说叙述的理解和感悟,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从高考考查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