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的很强立体感山石


《万壑松风图》探微

千年文化积淀,孕育了无数经典名作,这些作品风格各异,璀璨如明珠。例如《清明上河图》的繁复精细,展现了市井烟火气;《千里江山图》则展现了逶迤华美的壮阔景色;《溪山清远图》笔墨精细,层次分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却是个例外。

这幅巨作高山险峻,色彩阴沉,给人一种气势夺人的感觉。乾隆皇帝曾对此画不太理解,也正因为这份不解,使得此画逃过一劫,得以保持其原始状态。如今,《万壑松风图》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被誉为镇馆之宝之一。那么,《万壑松风图》究竟有何魅力,为何能如明珠般获得崇高地位呢?

魅力一:大胆构图,气韵连贯统一

李唐在进入徽宗的宣和画院前,生活艰难。他进入画院后,年轻的王希孟画出了《千里江山图》,而李唐不甘其后,三年之后创作出了《万壑松风图》。这两幅画成为了画院的双璧。

作品是作者的经历、学识和内心格局的体现。李唐的晚入画院、坎坷的经历也塑造了这幅画的沉稳与厚重。《万壑松风图》构图大胆创新,主峰居中而立,交错,具有逼人的气势。画面整体有光影流动感,层次错落分明,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在无人处,隐隐有小木桥横穿深涧,于浩大的孤独中见生气。

留白是画中的重要表现手法,而《万壑松风图》的留白不多,但整体气韵十分讲究。主峰左右各有白云流入,云雾的涌动和流动感既平衡了画面,又保护了一股气韵的连贯。李唐将题款藏在了左边伫立的小山峰上,题曰: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题款的文字与整个山峰融为一体,藏款如此隐蔽而妙,也是这幅画的一大特色。

魅力二:设色与皴法的新颖创新

《万壑松风图》是绢本设色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绢体老化发黑,导致整幅作品色彩暗沉模糊。但实际上,李唐在初画时以水墨为主,又加入了青绿、赭石等颜色。《万壑松风图》既不是传统山水画的水墨画,也不是《千里江山图》般的青绿山水极致挥发。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水墨与青绿相结合,刚中带柔。

李唐对山水画的另一个贡献是他独创的山石皴法——大斧劈皴。这种皴法至今无人能仿。他的山石以斧劈皴表现层次与立体感,大块山水用重墨斧劈皴染,线条刚猛准确,有时以点为线,以线成面,点线面相互成就,具有君子的雷霆之风。

画的下半部分是一大片松林,每一株松树都充满生命力,牢抓山水土地,犹如君子之风范。

魅力三:扭转南朝山水画风与气象

南宋时期,偏安一隅,画风柔软无力,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如一声惊雷,震动了画坛。其北地的山水树木风格大气厚重。其中松针是整幅画的灵魂,每一根松针都清晰舒展,根根分明,使整体松林暗沉又分明。

李唐的出现,改变了南宋山水水墨清淡雅致的风格,大斧劈皴气势万千,成为了山水画中的半壁江山。他的画作具有雷霆之势、锋利之姿、酣畅淋漓的气象。

魅力四:画作传递作者情怀

画作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作者情怀、情绪的传达。《万壑松风图》不仅展现了李唐的高超技艺,更传递了他的情怀。在北宋末年国本衰微的背景下,《万壑松风图》以一种稳定沉厚的姿态出现,寄托了作者对国运稳固的愿望。这幅画也是李唐对传统文化和王朝的致敬。他逃难路上依然坚持作画,胸中的情怀通过手中的笔得以抒发。从《万壑松风图》到《采薇图》,李唐的每一笔都表达了他对大宋、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万壑松风图》以其独特的构图、设色、皴法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南宋四大家之首李唐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