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值得背诵的100篇
今天再次阅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这篇文章是许多初三学生必须背诵的篇目。记得我家孩子当初背这篇文章的经历可谓波折重重,即便反复朗读多遍,依旧难以背诵。
对于文章中一些可能不太明确的地方,我在此简单阐述一下我的理解。
一、文章提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课本注释中,“崩殂”指的是帝王之死。实际上,“崩”字形象地描绘了天子死亡的情景,犹如天塌地陷一般,四海皆知。而“殂”字则更多地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崩殂”的义项主要是“崩”的含义。
二、关于“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课本注解释为有启发和帮助的意思。但“广益”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译为“增添益处”,这样的解释可能不太直观。在这里,“广”是扩大的意思,“益”是帮助的意思。整句可以理解为有扩大和帮助的作用,转译为“有所启发和帮助”更为贴切。
三、文中提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对于“忧叹”这个词,课本并未注释。实际上,“忧叹”是同义复词,表示忧伤。《广雅·释诂》中,“叹”字有忧伤的含义。“嘆近于哀”,这里的“叹”多与“忧”连用,表示深深的忧虑。
四、“不毛”指的是不生长草木的地方,即贫瘠、未开垦之地。“毛”字在古汉语中,有庄稼的含义。“不毛之地”指的就是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方。
五、关于“进尽忠言”,课本未对“尽”字进行注释。《汉语大字典》中,“尽”有通“进”的义项,呈上、进奉的意思。“进尽忠言”可以理解为呈上所有的忠言,毫无保留地进献建议。至于课本注中的“兴复之效”,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北伐的成功,而非功效的意思。诸葛亮希望后主把北伐成功的期望寄托在他身上,这里的“效”字可以理解为任务或者期望的含义。以上是我对《出师表》中一些不明确之处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