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苏打分解的条件和用途


在黄颡鱼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投饲量增加,鱼存塘数量不断上升,导致水体中的代谢产物、饲料残饵以及微生物迅速积累。鉴于此情况,水体容易因承载量过大而导致水质和底质的恶化,出现水体理化指标超标、蓝藻爆发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黄颡鱼大面积死亡。以下是对水质调控措施的详细解读,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调控:

养殖池塘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饲料残饵、鱼类物以及死亡的微生物和藻类。在调控过程中,首先需要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这需要根据黄颡鱼的摄食情况科学投喂。考虑到天气、水温等因素的影响,每天的采食量会有差异。传统的投喂方法可能导致饲料浪费率高,养殖成本上升。建议定期换水,将过多的氮转移出去。在养殖中期,水体中的氮可能已超出池塘的自我分解能力,这时需要采取换水的措施来去除多余的氮源。对于水源不便的池塘,可以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将过剩的氮源转化为藻类或浮游动物,通过花白鲢的摄食来移除。还可以使用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产品来调控水质。

关于蓝藻控制和pH调控:

黄颡鱼养殖密度高,饲料蛋白质含量丰富,大量物和未利用的氮在水体内沉积,可能导致养殖水体氮磷失衡,引发蓝藻水华。这不仅会引起pH上升,还可能影响黄颡鱼的健康。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使用有机酸类调节pH外,更重要的是处理蓝藻。处理蓝藻的方法主要是杀灭,但黄颡鱼养殖池不建议采用全池化学性方法,风险较高。推荐采用局部使用并结合乳酸菌的方法,该方法无副作用,在控制蓝藻的同时也能降低水体pH。有条件的池塘可采用排水法,配合其他菌类使用,也可达到理想效果。稳定水体菌相、定期使用有机酸解毒、防止藻类大量死亡产生的藻毒素对黄颡鱼的危害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底质改良:

养殖后期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底质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改良。建议交替使用氧化型、分解型、絮凝型三种改底类产品,并每月定期使用大苏打。黄颡鱼有占地习性,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可能发生地盘争夺,导致水质发浑。这时适合使用絮凝型底改来澄清水质。根据底泥情况选择合适的底改产品,如底泥发黑、腥臭味重则建议使用氧化型底改,若底层有大量有机质沉淀则建议使用分解型底改。通过改善底质环境来为黄颡鱼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