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写朝花夕拾的背景100字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充满回忆的散文集,共有十篇精彩之作。这部集子原是在《莽原》上陆续发表的《旧事重提》,后来改名为《朝花夕拾》。如同带露折花,色香自然更为出众,然而我无法拥有这样的神奇。
这十篇文章,从1926年2月开始创作,至11月结束,历时九个月。这期间,鲁迅先生的生活颇为颠沛流离,辗转于北京寓所,流离于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以及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在这段充满波折的日子里,鲁迅先生的内心充满了悲愤,他不由得想起了故乡的童年时光和自己的成长历程,于是拿起笔来,尽情抒发内心的疲惫和热血爱恨,终于创作出这部永恒的经典。
这部作品的诞生,源于一个众所周知的引子——“女师大”。1924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杨荫榆与勾结,严重压制学生的活动,滥用经费等不当行为引发学生的愤怒。1925年初,学生们派代表向提出要求撤换校长。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激发了鲁迅的正义感,他公开支持学生并尖锐地抨击了对学生的者。这一事件成为鲁迅系列创作的引子,而“女师大”事件的扩大也促使北京教育界的分化。
随着局势的发展,一些与鲁迅有过论争的“现代评论派”如陈西滢、除志摩、章士钊等人开始发表文章相互“攻击”。在这种背景下,鲁迅毫不畏惧地迎头痛击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这些精彩的论战在《华盖集》及《华盖集续编》中均有详细记载。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写出了《狗·猫·鼠》一文。文中他表达了对“猫”的深切痛恨,并列举了四个理由:猫以强凌弱、猫天生、猫时的嗥叫以及猫吃了他小时候心爱的小隐鼠。显然,这篇文章是在现实问题的直接激发下写成的,其中的“猫”以及“仇猫”的原因都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文章也充满了回忆和论辩性,鲁迅回忆了童年时光,包括祖母讲述的猫虎传说、老屋中老鼠跳梁的声响以及自己饲养隐鼠的悲喜苦乐。
结合背景和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理解“鼠”在文中所隐喻的是弱势的学生。只有正视在这一历史阶段鲁迅与“正人君子”们之间的论战,我们才能找到解读《狗·猫·鼠》情感力度的关键。
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回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充满温馨的回忆。对于《狗·猫·鼠》一文,我认为鲁迅是蓄意而为的,随后的系列回忆性文章都是随之而发的,这也是该文章成为第一篇的原因。不知您是否认同我的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