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一新生说些什么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早晨,南京市青山区的刘奶奶像往常一样,从她精心准备的小信封里取出两千元现金。这笔钱是每个月都会给孙子小明的零花钱。刘奶奶今年已经六十八岁,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老师,如今依靠每月四千多的退休金生活,却依然坚持给孙子一部分零花钱。
刘奶奶深情地说:“我这辈子就这一个宝贝孙子。他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我不能给他太多物质上的东西,但这份零花钱是奶奶的一点心意。”刘奶奶一边整理着崭新的百元大钞,一边与我分享她的故事。从小明上初中开始,她就每月给他两千元零花钱,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六年多。
小明的父母都是事业单位员工,收入稳定但不算很高。他们尊重婆婆给儿子的零花钱的决定。小明的妈妈坦言:“老人家疼孙子也是人之常情。小明从小就懂事,零花钱也不乱花。”
刘奶奶告诉我,小明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每次拿到零花钱都会认真道谢,偶尔还会买些小礼物回赠给奶奶。刘奶奶以为这些钱主要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
就在几天前,刚刚结束高考的小明给奶奶带来一个惊喜。他兴奋地告诉奶奶,考了高分并被省内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作为奖励,刘奶奶拿出了五千元的红包。当问及大学期间的零花钱问题时,小明却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请求:希望奶奶每月能多给他一些零花钱。
原来,小明一直存着奶奶给的零花钱,计划用这些钱交大学的学费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他计划用这些钱支付学费、住宿费和其他必要开支。面对孙子的请求,刘奶奶一时愣住了,随后眼眶湿润了。她没想到这些零花钱被小明存起来用于未来的学费。这个看似“不够用”的请求背后藏着孩子的一片孝心。
听完孙子的解释后,刘奶奶决定每月多给他一千元零花钱。“不是为了交学费,而是作为他懂事的奖励。”刘奶奶说,“我希望他能用这些钱参与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与此小明的父母也表示已经为儿子准备好了学费,希望他能在大学期间专注于学习。
在采访其他几位即将上大学的学生时,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对金钱的认识普遍成熟。他们知道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消费水平。许多学生表示将通过勤工俭学来减轻家庭负担并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庭深厚的情感联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物质条件如何提升那些最朴素的亲情和价值观始终是支撑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力量。正如刘奶奶所说:“给孩子钱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让他们知道这世上有人无条件地爱着他们支持他们。”这种跨越几代人的亲情和关爱是最珍贵的财富。
小明的故事让我感动也让我思考。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中能够保持这种纯粹的情感和价值观实属难得。这份孝心不仅是小明个人的表现更是家庭教育的成果。正如青少年教育专家王教授所说:“给孩子零花钱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这些钱。”我相信在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下小明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而这不仅是小明的成长也是家庭的成长更是中庭教育成功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