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字偏旁部首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以及一批优秀的传承古典的综艺节目的播出,例如《诗词》,一批青年选手的精彩表现重新点燃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从古代至今,我国文明源远流长,在诗歌创作上,气象万千。从上古民歌时代到文人笔下的“文学自觉”的魏晋时代,再到唐诗繁荣的时代,诗歌一直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在一些不朽的诗篇中,有些字词的发音却一直被我们读错。
在诗词的热潮中,除了诗歌的内容,还有很多人对诗词中的人名、地名等常见字词的发音存在疑惑。那么,还有多少常见字是被我们读错了的呢?
古诗中的常见字,你真的读对了吗?
古代与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存在极大的不同。例如,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只在一些方言中留存。古人作诗讲究格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现代普通话来读,不仅容易读错,也会诗词本身的特质和美感。
以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为例,这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其中的一些字的读音可能有人会产生混淆。
在这首诗中,“车马”的“车”字,现代普通话读为“chē”,但在古代,“车”字只有两种读音,一是“jū”,一是“chā”。在古诗中,应读为“jū马喧”,而非现代常用的“chē马喧”。“飞鸟相与还”的“还”字,我们现在常读为“huán”,但在古汉语中,它还可以读作“xuán”,意为迅速、敏捷地飞翔。还有,“欲辨已忘言”的“忘”字,应读作“wáng”,而非现代的“wàng”。“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则存在争议,既可以读成“jiàn”,也可以读成“xiàn”,两种读法各有意境。
据统计,我国现代汉语3000个常用字中,约有16%的多音字。在古代汉语中,多音现象更为常见,预计超过20%。也就是说,一句五言诗中就可能有一个字的读音是多样的。如果不仔细考量诗歌的意境,误读、读错的情况就经常发生。
考察字的意思通常是判断字音的第一个方法。当通过意义无法判断时,可以借助诗歌的格律。虽然存在少数诗人对诗歌格律有创新发挥,但魏晋以来逐渐开始形成的诗歌格律体系依然是大部分诗人在创作时的主流。掌握诗歌的格律,就算摸不准意思,也能从格律中分辨读音。
以下列举了一些大众古诗词中常见的误读字及其正确读音: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现代的方式去解读古诗词,比如用四川话去读李白的《蜀道难》等。汪启明教授认为,不管是诗词还是古文,现代人都应该使用普通话朗读。虽然古代蜀地的发音有其特殊之处,但由于文献留下的不多,语音变化也很大,因此不建议用四川话或者古蜀语去朗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