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都说这些丑东西反而上镜超吸睛呢?
人们常说一些看似不美观或“丑”的东西反而上镜特别吸引人,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些心理学和传播学的原理:
1. 反差效应与好奇心驱动:人们对“不符合常规”的事物天生具有好奇心。当看到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事物时,会立刻激发人们的兴趣,想要探究“为什么这样”、“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人们更关注、更长时间地观看,从而觉得它“吸睛”。
2. 打破审美定式,带来新鲜感:社会长期传递着一套相对固定的审美标准(比如对称、精致等)。当出现“丑”的事物时,它直接挑战了这套标准,提供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觉刺激。这种“非主流”的新鲜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珍贵,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 “真实感”与“接地气”:过度美化或完美无瑕的事物有时会显得虚假、遥远。而“丑”的事物往往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少了一层粉饰,反而显得更“接地气”,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甚至产生一种“原来生活/世界是这样的”的代入感。
4. 突出与记忆点:在众多符合常规审美的信息中,“丑”的事物因为其独特性,更容易在视觉上“跳”出来,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和记忆点。这使得人们在回顾时更容易记住这个“丑”东西,觉得它“特别吸睛”。
5. 情感投射与自我认同:看到与自己内心想法(比如不甘于平庸、不迎合主流)相似的事物,可能会引发情感上的投射。这种“丑”有时被赋予了某种“力量”、“个性”或“不妥协”的象征意义,观众可能会从中看到自己或想要成为的样子,从而产生强烈的关注和喜爱。
6. 制造话题性与传播价值:带有争议性或反常规的“丑”元素更容易引发讨论和传播。无论是正面解读还是负面吐槽,都能围绕它制造话题,从而提高其曝光率和关注度,达到“吸睛”的效果。
总而言之,这种“丑”之所以能上镜吸睛,是因为它打破了常规、激发了好奇心、提供了新鲜感和真实感,并能在情感层面与观众建立连接,最终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获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