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诊所为什么全是挂吊水
关于输液的几点思考
曾经,“能吃不,能不输液”是医学界的一条基本原则。在现实的环境中,这一顺序似乎被颠倒过来了。如今,无论是在大型医院还是小型诊所,输液室总是最繁忙的场所,人们排队等待打点滴的场面屡见不鲜。
对于许多老百姓来说,门诊输液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每当感冒或其他疾病缠绵不愈时,很多人会觉得难以支撑,于是选择加入输液的队伍。
在儿童医院,面对高烧不退的孩子,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希望医生能立刻给孩子输液以退烧。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医生陆惠钢表示,他常常碰到一些坚持要求输液的患者。尽管有些老人喜欢在换季时去医院要求输液以预防中风,但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权威数据显示,人每年人均输液量惊人,同时由输液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导致了大量死亡。这不得不让我们对门诊输液这种诊疗习惯产生质疑。
其实,输液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灵丹妙”。它的效果并没有那么神奇,而且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1. 输液并不能加速治愈过程。像感冒发烧这样的病症,无论是输液、吃还是自然调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
2. 输液的成本很高,输液品的售价是一般品的数倍。
3. 输液容易产生抗性,因为输液成分主要是抗生素,对病毒冒基本没有作用。
4. 输液室人群,容易引发交叉感染,存在安全隐患。注中的微粒可能对造成损害。
医生指出,虽然静脉输液没有吸收率的问题,但门诊一日一次的补液方式可能使物有效浓度维持时间不足。相比之下,连续性的口服物更为稳妥。
至于儿童医院为何没有和其他大医院一样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这主要是考虑到儿童的特殊体质和病情发展较快的原因。一部分急性胃肠炎脱水的患儿可能需要输液治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遵医嘱的口服物治疗是足够治愈疾病的。
最近苏州天气骤冷,孩子疾病增多,但真正需要输液的患儿并不多。常见的需要输液的情况包括高热不退、细菌性支气管炎或肺炎、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口服物治疗就可以治愈疾病。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输液,不要过分依赖它。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