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学群都不说话


回忆毕业那一天,许多同学含泪告别,依依不舍。

多年之后,我们因缘际会,重逢于网络,共叙旧时光。在我们以为“同窗情谊,一生相伴”时,却发现每次聚会总有那么几个人缺席。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些同学,在群聊中沉默不语,却又不退群,不参加聚会呢?

其一,有些人在同学面前,因混得不好而觉得没面子。害怕被嘲笑,或是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尴尬让人难以承受。或许同学间并无攀比,也不会有意嘲笑,但人的自尊心难以彻底抹去。特别是那些曾经的班,风头无两,但在社会中遭遇挫折后,面子便荡然无存。《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的一句话:“世界本身并不复杂,是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确实如此,我们总是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有些人宁愿在群里隐身,选择沉默。

其二,有些人看透了社交的本质,他们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利益、遥不可及的人身上。离开校园后,同学们纷纷投身于各自的工作领域。经过社会的洗礼,大家的地位和三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能够互相利用的同学已经转化为了朋友、合作伙伴等关系,大家更倾向于私下交流。许多同学身处异地,为了一次聚会而长途跋涉并不现实。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即使感情再好,互相帮助也难免有力所不及的困境。一些人选择退出喧闹的聚会,却在群里静静观察,寻找一丝青春的回忆。

其三,有些人是习惯旁观的人,他们在群里默默观看大家聊天,回忆青春的时光。对于那些不参加聚会、不聊天却又不退群的同学来说,他们在默默地观察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他们或许会在心里默默感慨同学们的变化:有的同学从一头乌发变成了秃顶,有的同学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他们通过其他同学的小聚也能看到青春的影子。长期不开口聊天并不代表忘记了大家,每一条消息都可能触动他们的心弦。

其四,有些人懂得为人生留退路,不和同学交往但也不退群,因为他们明白未来或许有用得上的一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的变化无常。今天在外地混的同学也许明天就会回到本地发展;在本地混的同学也可能将来去外地闯荡。对于户口还在家乡但在外地的同学来说,保留与家乡内同学的关系至关重要。万一有一天需要办理户籍、购房等事务时,这些关系就可能派上用场。保留同学群实际上是为了保留一个潜在的关系网。在同学群里直接“艾特”某个同学与贸然截然不同,中的亲切感让人感到安心。即使某个同学无法帮助你但你在群里表达了诉求后可能有其他同学愿意伸出援手。预留退路是聪明的选择。

最后我们不必过多苛求每个人的行为方式正如阿德勒心理学所说:“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在同学群里不说话不参加聚会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这是值得我们理解和尊重的。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我们的同学情谊仍在心中延续。允许每个人做自己比苛求他们在群里展示自己更显修养。如果不想去聚会那就大大方方地拒绝邀约顺其自然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