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雷黑脸黄脸


戏曲中的脸谱,在很久以前并非毫无道理,但其背后的理念确实有限。近年来,脸谱的流行程度出乎意料地大增,甚至有人将其置于崇高的地位,与古圣先贤相提并论。对此,有一部分人认为此举不妥,质疑为何小小的后辈能与古代的圣贤相提并论。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不也是因为他们曾做出伟大的事迹吗?卞和之璧也曾被人轻视,那么,发明脸谱的前辈长期未受世人重视,又怎能确定世人的评价是客观的呢?

关于赞美脸谱的文献,似乎赋予其发明者崇高的地位。但在科学昌明的时代,没有实际证明之前,仅凭文字或言语的信赖是容易出错的。有些事物本质简单,理由平凡,但遇到热衷者,便不能维持其原本的状态。他们运用其华丽的言辞,鼓动其如簧的舌头,将三皇五帝随意牵扯进来。即使是一片荒芜的园地,也能在他们的手中瞬间变为御苑王宫。对于不了解底细的人看来,谁能不为之震撼?如果你坚持从实际出发,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真相。这种技巧,如果说它是欺骗则过于严重,说它是吹牛也不甚恰当。在北京的俗语中,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词汇——“贴金”。

贴金是一种巧妙的手艺,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神秘之处。真正令人惊叹的,是捶金的技术。据说一两金子能被捶成一亩三分地大小的金叶子,其薄如蝉翼,其匀如秋露。贴金的工匠购买金叶子,用金胶油涂在需要装饰的地方,将金叶子黏贴上去,然后稍作修饰,即刻光彩夺目。

值得注意的是,贴金纯粹是一种装饰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障眼法。它主要用来供人欣赏,愉悦耳目。至于真正重要的地方,固然不一定绝对不用装饰,但最多也只是处于辅助的地位。比如说,一种乐器,精美的装饰自然好看,但乐器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装饰的繁简,而在于音色的好坏。

在,戏剧一直受到某些轻视。自从西方文化传入后,西方戏剧的深刻理论激发了某些爱好戏剧的先生的热情。他们试图发掘戏剧的理论,然而戏剧发源于民间,虽然也曾进入大城市,但除了文学部分外,并未受到正式的陶冶。他们只能描述现象,无法深入解释其原因和实质。对于这群先生们来说,他们不得不自己去发掘和探索。这些年来,虽然获得了相当的成果,但也不乏可笑的发现。例如一块玉石在未雕琢之前,我们只能谈论其品质和颜色,若讨论其雕刻的精细程度,怎能不使人发笑呢?

做文章攻击或赞美一件事,首先要牢牢抓住其真正应该攻击或赞美的点。但若对一件事认识不足、理解不明,是绝对无法抓住要点的。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对于鉴别事物的对错,不会先有成见然后下手。因为一旦有了成见,心中就失去了平衡,即使研究也难以精确。为了宣扬戏剧的道理而去研究戏剧,可以说是带有成见,但其结果只能是片面的。若不去研究就妄做文章,简直是开玩笑!不得不抓一些不相干的道理作为资料。现在我们发现了一批贴金的工匠。

所有论述戏剧脸谱的文献,几乎都是从三个方面来谈论的:一是否应勾脸、二是脸色、三是勾法。综合各家所述,只有第三项较为可信。其实戏剧的脸谱只是在线条上有些道理而已。至于颜色和是否应勾脸的问题贴金师傅说起来似乎天经地义般坚定但在我们揭示真相后一切便显得滑稽可笑尽管有人可能不相信我们可以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一点谈谈我们应从是否应勾脸开始谈起一般来说大多数讨论脸谱的人都认为勾脸的人即使没有恶行也有某种缺陷而不勾脸的人必定是忠良正直之士这样的观点除非是我们自己制定脸谱时才可大胆言说若用来概括现在的京剧脸谱则可能碰钉子如果我们去找些麻烦不妨说说试试对于现今京剧中的脸谱用这几条公式去归纳恐怕是不合实际的表演中经常有打破这些既定模式的情况如姜维本不该勾脸但却有了紫脸庞统落凤坡一役虽有鲁莽争功之举却未勾脸而高宠虽不勾脸却同样无法解释至于像赵家楼中的华云龙鄚州庙中的谢虎都是盗贼却未加任何点染难道可以说他们无可指摘吗对于贴金的手法可以赋予丰富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而一旦在人物角色中的运用却无法说明充足道理这一特性再坚实的规则也无法解释所有人的性格勾脸与否其实更多的是依据演员对于人物形象的诠释以及观众对角色的印象理解并非完全依赖于既定规则来确定观众通常将某脸谱与某人物紧密关联一旦打破这种关联便觉得刺眼例如太史慈在神亭岭中是素脸而在群英会中却是花脸这种变化观众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不常见的角色形象改变则会引发惊讶而对于次要人物的脸谱往往基于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