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识字再学拼音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即将于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使用。其中,语文教材的变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介绍,此次“统编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对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适度调整,将拼音教学的时间点往后推迟了一个多月。
随着秋季学期的到来,全国小学教材将呈现全新的面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改变是:学拼音不再是语文课的第一课,而是让学生在学会简单汉字的基础上逐渐过渡至学拼音。对于这一改变,笔者深感赞同。
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但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却充满兴趣。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造字方式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汉字时,我们可以先教像“人、手、田、土”等简单的独体字,再教像“地、你、他”等简单的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字。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启蒙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学汉字有助于在小学生心中树立汉语的地位。与枯燥的拼音相比,汉字所蕴含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更为丰富。老师可以从汉字引申出许多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传统启蒙教育强调“识字为先”,这一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新的体现。南京市多所小学曾尝试“先认汉字再学拼音”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先识字阅读再学拼音,上手较快,而且想象力也比其他班级更强。
“先学汉字后学拼音”是启蒙教育的理性回归。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汉语学习的规律。它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爱上汉字,爱上语文这门课。这种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创新,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