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怎么突然就不想要了?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罕见,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当我们费尽心力、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获取某个东西时,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赋予这个东西超乎其本身价值的意义。我们可能会过度美化这个过程,将其想象成一段充满荣耀和成就的旅程,而忽略了最终目标本身的实际价值。
然而,一旦我们终于得到了它,那种期待已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可能会迅速消退。因为最初驱动我们追求它的强烈欲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未得到状态的焦虑、想象和渴望之上的。当这个目标被“现实”地握在手中时,它就失去了那种神秘感和吸引力。我们开始看到它不完美的一面,或者发现它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能带来持久的快乐。
此外,心理上的“享乐适应”效应也在起作用。新获得的东西带来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熟悉感取代。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寻求新的刺激,对已经拥有的东西的价值感知会逐渐降低。再加上“沉没成本”的考量,我们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如果现在放弃,似乎很“不划算”,但这反而让我们更加痛苦,最终可能导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的失落感,进而产生“既然这么辛苦得到了,那我也不想要了”的念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试图通过否定最终成果来减轻当初努力付出所带来的压力和可能的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