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审美不同


审美能力的诞生与演变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能力,去感知和判断事物的美丑,然而这种审美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却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的重心在于生存,追逐野兽、寻找栖息地,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随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开始有空闲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身边的审美。他们在山洞的石壁上作画,将鲜花插在发间、刻上花纹,甚至将猛兽的头骨当做头盔佩戴。这些行为,在当时人眼中是一种美的体现,但在现代人眼中或许显得古朴甚至有些粗糙。时代的变迁,塑造了人们不同的审美观。正如康德所言,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并非由客体的性质所决定。人们的审美观念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认为什么美什么就是美的,认为什么丑什么就是丑的。

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似乎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人钟爱壮阔的美景,有人偏爱小家的温婉;有人陶醉于完美的世界,有人则欣赏残缺之美。唐诗中,伤春悲秋、离情别绪、思乡怀远都被视为美的体现。无论是豪放的苏轼还是婉约的李清照,他们的词作都洋溢着美感,供不同的人欣赏。人的意识、思想不同,产生的审美能力也不同。有人钟爱高山大河,有人偏爱花花草草;有人喜欢完美无缺,有人喜欢残破之美。

人的审美能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却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时人们会盲目模仿他人,但这并不妨碍每个人独特的审验。人生中的独特体验、心情、处境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大多数人每天穿上衣服就开始了表演,在社会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展现美好的一面,而掩盖不美好的一面。即便如此,人们对于一些共同认定的美好事物仍有所感触,如蓝天白云、花花草草。但当人生失意或堕落时,这些曾认为美好的事物可能会变得不再美好。审美是一种主观化的过程,与人的心情和处境息息相关。

有人的审美能力强大,可以欣赏各种美。这样的人一般心境阔大、心情良好,对人生有深刻的感悟。审美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审验的总结,它并不是科学,却能让人类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审美能力或许是上帝注入人类基因的一种强大能力,它使人类能够摒弃丑恶,朝着美与善的方向发展,使地球不至于成为。这种能力让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避免走向互相伤害的毁灭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