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宇宙中的物质,其密度之极致,莫过于与核心奇点,其密度无限大,无法估量。其次便是中子星,其密度在1~20亿吨/立方厘米之间。

这些极端密度的物质在地球上都无法存在,如果存在于地球,那么地球将无法承受其重力,导致地球结构崩溃,地表剧烈变形。这一切的结果都会让我们无法生存。

地球的物质密度是分层级的,越深层的物质密度越大。地球的结构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次。如果再细分,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内地核。

从大气层开始,各层物质的密度各有特点。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例如,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的空气密度约为海平面的30%。

水压随着深度增加,深度每增加10米,水压会增加一个大气压。但在地球海水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水的密度与温度关系更为密切,一般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高。

除了水,地球其他物质的密度在不同深度下各不相同。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平均物质密度在2.6~2.9克/立方厘米之间;上地幔的物质密度约在3.2~3.6克/立方厘米之间;下地幔的物质密度在5.1~5.6克/立方厘米之间。

地核的物质密度极高,外地核的物质密度在10.0~11.4克/立方厘米之间,内地核的物质密度约为12.5克/立方厘米。

地球上最大压力的地方是在地核,但比起中子星核心的压力来说,仍然是小巫见大巫。为什么地球上就不能存在中子星这种极高密度的物质呢?

这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太小,体积庞大,而中子星的质量至少是太阳的1.44倍,其半径只有10~20公里。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一个星球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小,表面的重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环境无法形成中子星所需的巨大压力。

人类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8个,金属元素的密度最高。而锇是已知最重的金属元素之一,其原子序数为76,相对原子质量为190.23。这是一种灰蓝色金属,质地极硬但很脆。人造元素钅黑(念黑)的密度约为40.9克/立方厘米,是迄今为止已知最大密度的元素。然而这种元素在自然条件下无法存在。

高度致密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小,最终可能会成为。的质量与体积关系遵循史瓦西半径原理。只有质量足够大的致密才有可能压缩成。而太阳和地球都不可能成为。

地球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有一个坚固的电子外壳和微小的原子核。而要形成中子星或所需的压力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对此,各位有何见解?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