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庙号和谥号的区别?其实它们是古代帝王等级的标识,一个是在世时追尊,一个是死后评价,挺有意思的!
一、谥号
谥号是对先人的一个评价,所谓盖棺定论即如此。《逸周书 谥法解》所述:周公旦、太公望等人,在开嗣王业、建功立业之际,谥号便已制定。谥号记录了行为,号则代表了功劳。车马服饰体现了地位的象征,道德高尚者得名号显赫,道德低下者则名号微小。
西周时期,谥号由周公旦所制定。周武王因在牧野之战中建立大功,死后安葬时便有了谥号。谥号的给予,取决于道德行为的流芳百世,而名号的产生,则源于别人的评价。
以周文王为例,其谥号为“文王”,体现了他的道德文治。周武王的谥号自然为“武王”,显示了他的武勇与功绩。谥号通常为一个字,如文、武等。
二、庙号
庙号是后世子孙祭祀祖先时所用的称呼。《史记 殷本纪》载,商王武丁去世后,因其子祖庚帝即位时对其父的嘉奖,特立庙号为高宗。庙号起源于商朝,用于祭祀祖先,表示对先人的尊崇。
汉朝以后,庙号的使用变得谨慎,只有开国皇帝和有重大功绩的皇帝才能拥有庙号。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是高祖,汉文帝刘恒的庙号是太宗。
三、年号
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之前,各诸侯国纪年方式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未使用年号,但已有纪年的概念。汉朝继承秦制,开始使用年号来纪年。
汉武帝在位期间,使用了多个年号,如建元、元光等。此后,年号成为皇帝在位期间的标识,也成了后世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明朝以后,一个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只用“洪武”年号。
四、尊号
尊号是后世对皇帝的一种尊称。《史记》中记载的尊号实际上是谥号,如刘备的尊号是高皇帝,实际上是谥号的一种变称。唐朝以后的尊号则不同,既可以给活着的人上尊号,也可以给死去的人上尊号。尊号的给予显得更为灵活和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