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为什么放水里保存
在正月里回到老家过年的短短几天里,我惊讶地发现,竟然对从小吃到大的年糕产生了微妙的情感波动。
这个位于皖中的老家,古名潜川,如今叫做庐江。虽然名字和行政归属有所变化,但这里的年糕依旧如昔。从周朝开始,糯米制品就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干粮袋、餐桌和节庆祭祀中,有着多种名称。跟许多南方地区一样,这里的年糕也有其独特的小名——粑粑。
提及粑粑,发音时嘴唇轻启,仿佛是在呼唤“妞妞”、“囡囡”或者“娃娃”,透露出一种娇憨的感觉。在老家,人们不仅在冬天要养育孩子,还要养年糕粑粑。
眼前就有一盆粑粑,在清水里静静地舒展。这是长三角地区冬天保存年糕的一种独特方式:水养年糕。常用的“饲养”器皿有陶缸、水桶、脸盘,只需要定期换水,年糕就能越冬不坏。至于为何这搪瓷盆会放在我的卧室,原因显而易见——我长时间在外,卧室位于北边,寒冷的空气是保存年糕的最好环境。
“今晚我要和粑粑一起睡吗?”我试探性地询问母亲,她看着那些粑粑,温柔地数着:“二、四、六、八……这一盆能吃个四五天没问题。”她看向水盆的眼神,比看我时还要温柔。那些粑粑,白嫩圆润,在水里静静呼吸。
我回想起没有冰箱的年代,水养年糕是一种聪明的保存方法。不仅能以水阻隔、延缓微生物的侵袭,还能防止年糕芯,并且在其表面生出薄薄的胶质,让年糕更弹滑。我只好接受与其成为“室友”的现实,小心翼翼地绕过它,避免打翻。
年糕的清澈白色,源于其米质。老家水系发达,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藏着一种非主流的籼米早稻。庐江粑粑的制作,严格遵循三成籼米、七成粳米的比例。由米的精华淬出,再在清水里滋润,白糯糯、糯笃笃的年糕更显天真无邪。
成为室友的第一个晚上,半夜醒来,我看到搪瓷盆里的年糕反射着月光,仿佛披上了一层蝉翼般的晶釉。蒸笼里升腾起的热气弥漫着清晨的人群,米香笼罩着我六岁的记忆。我和外婆排队在村头年糕加工点,外婆双手端着簸箕,神情掩不住地雀跃。做粑粑是老家置办冬储的重要环节,“外婆精选”的自家籼米和糯米提前泡好,经过一系列繁琐工序后变成热气腾腾的年糕条。
即使起了个大早,等待的队伍已然排到转角。轮到我们时,师傅熟练地将浸好的米送进机器制作成年糕。那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下来,热气滚滚的年糕条如同白玉龙般。加工师傅快速分切后还需经过摊晒晾干才能带回家。在广阔的阳光下晾晒的年糕摊面铺满了白色小墩子组成的小宇宙周围弥漫着蒸汽象征着热气腾腾的米分子借热空气逃离这自然的过程被我的鼻翼灵敏地捕捉到伴随着晨曦的味道那是童年的味道心里浮现出一个热气腾腾的场景幼时的我会偷吃一小块刚蒸好的年糕那滋味细腻香甜软糯整个口腔和肚子都抢着接纳它唯一能比蒸年糕更好吃的只有烤年糕了外表皮脆内里清甜每一口都是味蕾的狂欢当时的我尚未意识到心灵与肠胃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没有发现做年糕是一次集体活动的参与过程是一次季节盛典经过仪式般的制作我们骄傲地把成果带回家路上遇到熟人少不了的寒暄也是过程中的一部分多年后我也成了寒暄里那个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进入城市后我买过许多东西有不同的购物体验但没有哪次像做年糕一样让我激动和悸动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年糕微妙的嫉妒情绪来自它恒久不变的美好有些食物会被轻视但年糕绝对不会或许是稻米文化的滋润长三角的人对浸润着米香的年糕充满更何况储存年糕宝贝的水又分冬水和春水储存冬水的年糕不用经常换水也能好好保存立春以后不仅要天天换水还要抓紧消耗年糕的速度所以我的抗议和不满根本无法减少我与年糕的亲密接触它天然享有冬日餐桌的优先级无论作为主食配菜还是汤底年糕都是那个能填饱肚子也安抚心神的软糯湿润香浓的存在当我在工作的城市里灌下一杯杯咖啡快速转动打工的陀螺时我会偶尔抬头想起年糕悠悠躺在清水里的模样像天边悠然的云朵与网红打卡餐厅炫耀饮食爆款新品的喧闹相比年糕带给人们的饮食感官之乐恰到好处无法被替代我问自己该如何重温老家的水养年糕时答案便是用情感疗法去超市买真空包装的年糕拆开以后泡在清水里边听黄梅戏边食用人工智能虽好但依然无法取代我对家乡年糕的真实情感和对它的怀念于是我关掉对话框购买周末的高铁票趁着天气还未完全转暖再回家助力一波年糕库存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