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


周进与范进——社会框架下的悲情角色

在吴敬梓的笔下,《儒林外史》中,众多的“假名士”或“迂儒者”形象跃然纸上。虽未用激烈的言辞指责,但每一字每一句中皆流露出对社会的讽刺。这并非他们自身的过错,而是在那个以科举取才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被无形的枷锁所束缚。他们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装模作样地研读,有的人甚至耗费了大半生岁月,只为了那个名誉或那个职位。

周进与范进,尽管名字相似,但他们的命运却也如同镜中映照一般——出身贫寒,却在暮年终于中举。他们都来自穷困的家族,怀揣着通过科举跨越人生阶层的梦想。他们在八股文的桎梏中挣扎了大半生,最终才得以踏入仕途。周进多次考试失利,痛苦至极以至发疯;而范进的中举之路则更为艰辛,喜悦过度同样发疯。这两种情景都是长期精神压抑在突如其来的情绪冲击下的失常表现,是灵魂的扭曲与迷失。

周进在六十岁时仍是一名童生,半生的读书生涯只能让他成为一名启蒙教师。当几个家庭为他开馆、请他教孩子上学时,本是欢庆的场合却也伴随着冷嘲热讽。其中一位新中秀才梅三相在餐桌上更是毫不客气地揭人伤疤,场面虽热闹却无半点温暖气息,只有周进一人独自承受这份屈辱。面对如刀刃般的话语,周进并未愤怒或反抗,他选择了默默承受。多年的失败已近乎摧毁了他的自尊与自信。

周进与范进这类人深受科举考试影响。他们执着地认为只有科举才是改变他们生活、摆脱贫穷和被轻视的途径。这使他们不断地在科举之路上奋斗,直到白发苍苍才终于中举。无数人将他们的青春年华、人生光阴都耗费在这场无休止的角逐上,实为不幸又可悲的境遇。中举后的他们变得更加,而他们身边的人也随着地位的改变而态度转变。可以说,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伤害了当时的人们,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儒林外史》问世以来,后世之人常以范进为笑柄,嘲笑其愚昧、懦弱以及中举后的疯狂。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压力和挫折,都会有自己的苦闷和焦躁。我们都有自己坚持的事情和追求的目标。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面对,我们都必须学会在这个世界中保持平衡。成年人中,谁没有在崩溃后重新收拾心情、带上微笑的面具继续生活?

尽管时代变迁,但像范进这样的人仍然存在。他们或许在未成功时默默忍耐,在成功时放纵自我,然后继续在平凡的日子中坚韧前行。他们是在社会框架下的悲情角色,却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