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能力者为什么下架了


谈及鱼、虾、蟹、贝这些海鲜,它们的美味与营养自然不必赘述。但在亲自处理这些海鲜时,我们确实需要多留心。最近,市民刘先生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刘先生在处理两条珍珠斑时,不慎被划了一道小口子。他本以为只是个小伤口,并未在意。当晚他出现了肌肉酸痛、低烧的症状,手指的肿胀也愈发严重,不得不紧急就医。

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刘先生被确诊为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医生迅速为他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并外敷物以减轻症状。

这种海洋创伤弧菌,又被称为“食肉菌”。被海洋中的鱼类、贝类、虾、蟹等刺伤,或食用了被创伤弧菌感染的产品,甚至伤口在含有这种细菌的海水中,都有可能感染此菌。

一旦被创伤弧菌感染,就会引发非常罕见的坏死性筋膜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中毒性休克,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由于创伤弧菌喜欢在温暖的咸水或微咸水中生长,因此一些海产品中可能会携带此类菌种。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身体有伤口,食肉菌会乘虚而入;二是生吃贝类,尤其是牡蛎后容易感染。

近年来,“赶海”成为了一项受欢迎的活动。在海水退潮时,人们搜寻被潮水遗留在滩涂的海洋生物。“赶海”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在退潮的滩涂上分布着大量生物,直接接触致病源可能导致受伤并感染创伤弧菌。除此之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其他病菌,如海分枝杆菌,感染后主要引起皮肤及皮下的损害。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有皮肤或口腔伤口的人以及抗病能力较低的人群,应避免下海游泳和戏水。处理海鲜时应戴手套,避免皮肤被海洋生物或海水中的利器划伤。如果不慎受伤,应及时清洗并消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包扎伤口。若伤口出现感染症状,应尽快就医。在家处理、烹饪海鲜时,生熟要分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