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为什么要喝羊肉汤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随着夏至的到来,天气逐渐升温,而真正的酷暑挑战则从今年的7月16日入伏开始拉开序幕。

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标志着入伏的开始,今年的“三伏天”自7月16日起,至8月24日出伏,整整40天的炎热挑战。在阴历的算法中,今年的入伏落在阴历的6月18日。因在传统文化里,单数代表“阳”,双数代表“阴”,故今年的“三伏天”又被称为“母伏头”。

民间传说,“母伏”比“公伏”更为炎热,预示着今年的“三伏天”可能是蒸烤模式的“桑拿天”。面对这样的天气,民间有许多习俗和调整。在饮食习惯上,人们尤其重视“冬病夏治”和“祛湿除邪”。入伏的第一天,很多地方有喝羊汤的习俗,流传着“入伏一碗汤,不劳神医开方”的说法。

入伏后因为天气炎热湿气重,喝羊汤成为了许多地方的习俗。羊肉属于温补食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在炎热的夏季,趁热喝羊肉汤不仅可以补充身体因流汗而流失的微量元素,还能帮助身体祛除湿气。因此有了“入伏一碗羊肉汤,健康又滋养”的说法。

关于熬羊汤的技巧,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水质对汤品味道影响甚大。最好选择矿泉水或纯净水熬煮,以确保羊汤汤鲜味浓。若用自来水,需静置一段时间去除。

火候的掌握是熬羊汤的关键。熬羊汤需始终保持大火,因为羊肉脂肪含量高,只有大火才能乳化脂肪,使羊汤呈现乳白厚重的口感。而且熬煮时不能盖盖,让腥膻味道随蒸汽挥发,保证羊汤味道醇厚且不带异味。

在调料的选择上,羊肉本身鲜美,不宜添加过多香料。仅选用白芷这一味香料便可以起到去腥增鲜的效果。至于熬煮的羊肉,最好选择一年以上的山羊,其脂肪含量少、肌肉纤维粗,熬出的汤越煮越有味。

所需的食材包括羊排肉、山、白芷、葱姜、红枣、香菜等。烹饪过程首先要将羊排浸泡清洁,然后凉水入锅撇去浮沫。保持大火猛煮,边淋水边撇浮沫,直至汤清。再加入葱姜、料酒、白芷等调料,保持大火煮烂,直至汤汁变成奶白色后加入山和红枣。最后调味出锅,撒上香菜和葱花即可。

入伏后多喝汤水可以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而羊肉汤不仅滋味醇厚、营养价值高,还有防暑祛湿的好处。喜欢这一口味的朋友不妨在家中尝试制作,享受这碗健康与美味并存的羊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