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为什么发不出去
你已被列入“弱联系”名单
你有多久没与真正的朋友联系了?最近,微信推出了一项新功能,允许用户批量删除单向好友,这无疑为那些寻求清理“僵尸好友”的用户带来了便利。这项功能并非面向所有用户,仅限于好友人数超过一定规模的用户。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仍然处于被单方面删除却毫不知情的状态。我们的朋友圈动态,可能对方无法看到,我们的生活和轨迹也无法触及对方的生活。想要知道谁拉黑或删除了我们,只能通过一一进行聊天或转账测试,看消息能否发出,看转账是否提示“确认收款”。聊天从线下转为线上,热情从浓转淡,消息从每日数十条到数天一条,直至最后连聊天框也被删除。发出的最后一条消息,如同石沉大海,永远得不到回复。
朋友圈的设置并非真正的,而是选择性的可见。在这个数字化的社交时代,成年人的断交往往悄无声息,并非真正的遗忘,而是关系的逐渐疏远。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150定律”揭示了人类社交的局限性。即使社交网络使得我们能接触的人更多,也很难打破这一规律。希望拥有更多朋友的人,可能会陷入社交陷阱,而保持有效社交的人则选择精简自己的朋友圈。
线上社交如同实行末位淘汰制,关系好的置顶,而长时间无互动或新消息提示的聊天窗口则意味着对方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社交待删除区”。能够删除的便删除,对于那些不好意思删除的则选择其朋友圈,将其纳入聊天折叠区。我们可能会删除别人,也可能被别人删除。将他人列入“弱联系名单”的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别人的名单中的一员。
成年人真的不需要朋友吗?年轻时我们可能希望皆朋友,但随着年纪增长,我们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中年人不需要朋友。友谊不再是我们生活的优先级,我们已经过了相信“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年纪。面对家庭生活的压力,我们能够维持家庭的运转已觉幸福。与其花费时间结交新朋友,在朋友圈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不如将精力投入到解决具体而现实的问题中,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子女的教育。剩余的时间更适合用来放松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应对繁琐的社交。
社交带给我们治愈的瞬间,也带来焦虑的时刻。曾经有20年友谊的阿玲却因一件事的争执而心生芥蒂。对方因工作问题在群里发泄情绪时,阿玲的劝慰却被当作高高在上的说教遭到痛骂。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使阿玲逐渐心寒并厌倦这段关系。她曾经试图理解两人的沟通模式但发现无法迎合另一个人做一个完美的听众而感到烦躁。关系的维系需要提供情绪价值或实际利益并非毫无成本。线下社交考验钱包和时间而线上社交则在等待消息和回复中考验关系的纯度。我们依然需要朋友只是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维系关系。最后发现有些聊天不看也罢有些人不交往也没关系。中年以后开始零糖社交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一段关系的结束甚至主动分享如何精简自己的社交圈子。千姐便是其中之一她不再走亲戚参加社交聚会甚至删除了通讯录里的几百个朋友只留下十几个人这些人在她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许多昔日的朋友变成了如今的陌生人甚至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断了联系在当下人际关系中许多人选择了主动远离那些让自己感到压力巨大消耗过多能量的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一些人采取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来帮助自己实现减法人际开启减法生活的新的旅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因此逐渐回归到真诚相惜的真正需求
为了实现减法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独立不过分依赖他人避免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在社交中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懂得放下懂得沟通并且愿意走出内心的狭隘结交灵魂伴侣追求真正舒适的交流状态人生的下半场活得舒服的人会明白一段健康的关系的本质是允许彼此做自己最终我们会发现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可以一直不说话也可以随时说话保持一种随和舒适的状态去享受和朋友相处时光分享快乐和困难建立深厚持久的友情对于那些能够保持紧密联系多年未见却能再次分享快乐和默契的朋友重逢时我们会更加珍惜彼此的灵魂伴侣关系因为这样的友情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分别并不是永别而是重逢让我们共同期待人生中的再次相聚让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