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古人之语有深意
【解读】
在古代的智慧中,有一句话引人深思:“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是出自一位伟大思想家的,他以高远的视角看待人生与道德。
【注解】
士,指的是那些有远大志向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他们不仅追求学问,更致力于遵循天理,公正无私。志于道,即是指他们立下志向,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和社会的。而耻恶衣恶食,意味着他们不会因衣着简陋、食物粗糙而感到羞耻,因为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
【翻译】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有志向的士人,如果他因生活的简朴而感到羞耻,那么他就不值得深入地与他讨论大道。”这句话强调了士人应有的气度和胸怀。
【深思】
想象一下,一个人立志为百姓造福,却总是惦记着山珍海味和华美的服饰。虽然他身居高位,但若心无为民之念,反而沉溺于口腹之欲和物质享受,那么这样的人即使身居高位也难以真正为服务。这与孟子的观点相呼应:“士人出来任职,如同农夫耕作一样,是他的责任。”
【知识延伸】
在《道德经》中也有相似的:“美色令人目盲,好听的声音令人耳聋,美味的食物令人迷失本性,追逐打猎令人心生狂乱,稀世珍宝会干扰人的行为。圣人们只求温饱而不贪图感官的享受。”这句话告诫人们要节制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