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着重讲解信息窗1中的小数加减法知识点。
【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建立在学生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理解的基础之上,能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口算。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体会到小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意义,并掌握用竖式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中,小数点的对齐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齐小数点是本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笔算。
2.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类推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同时通过展示科学前沿的成果,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难点:对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与学生交流关于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二、算法交流,探索新知
1. 学习小数加法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壮壮”出生时胸围的问题,列式为0.77+0.03,并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致性。
学生自主探索并尝试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原因及计算过程。
2. 探索小数减法(小数部分位数相同)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健健”与“壮壮”出生时体长差异的问题,列式为0.76-0.72。学生独立试做并讲解做法。
3. 探索小数减法(小数部分位数不同)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如3.75+3.4和1.3-1.25等问题。学生自主计算并交流算法,特别强调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三、归纳总结,优化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辨对错、算一算等,调动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决购物等实际问题。
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情感三个方面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迁移,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强调小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意义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