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记不了步数
跑步,这项全民健身活动,对于保持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近期,有一位健身爱好者分享了他的跑步经历,引发了一场关于跑步机记录与手机记录差异的热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跑步机的历史演变、工作原理以及跑步记录差异背后的技术原理。
让我们回顾一下跑步机的华丽逆袭。跑步机,作为室内健身的常用器材,我们自然会认为其主要作用是方便大家进行室内运动,强身健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跑步机竟然有一段从逆袭成为健身器材的励志故事。早期的跑步机英文对应的是“Treadmill”,最初的用途更接近于“踏车”,即人力驱动的动力机械。在19世纪,它被改造成为了惩罚犯人的,犯人们需要用力踩动辐条以带动巨大的桨轮,用于抽水、粉碎谷物或者驱动磨坊。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跑步机由人力驱动逐渐演变成为了电力驱动,成为了室内健身器械。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跑步机是如何记录跑步距离和速度的。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跑步机已成为主流,其运作方式是通过电机带动跑带的转动,从而带动运动者跟随其转动速度进行运动。使用者设定速度后,跑步机的控制系统和电机协同工作保证跑带以固定的速度转动。在这种模式下,只需将跑步者的跑步速度与时间进行记录,求和即可得到跑步距离。例如,若设定速度为10.5 km/h且持续时间为28分钟半以内所跑完的距离等于距离指标乘公里倍数加上常数的结果。这种计算方式是基于使用者的设定速度和跑步时间来进行计算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手机记录和跑步机的记录差异呢?这其中涉及到传感器技术和算法的不同。
手机记录和跑步机记录的差异主要源于两者采用的计步方式和传感器技术不同。以电子计步器和智能手机为例,它们通过记录行走和跑步时的加速度变化来实现计步功能。人在行走或跑步时,加速度的变化最为明显,可以分解为前向、纵向、侧向三个方向的变量。这些变化被加速度传感器捕捉并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算法处理得到行走或跑步的距离和速度。而跑步机则通过电机和控制系统的协同工作,直接驱动跑带以固定的速度转动,从而得到准确的跑步距离和速度。还有一些新的跑步机速度控制方法被提出,以便更加准确地记录运动者的运动状态。这些方法通过引入反馈回路、心率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技术手段,根据运动者的实际运动情况自动进行调节,以实现更加科学和舒适的跑步体验。
除了了解跑步机的记录方式,我们还需要明白智能手机计步功能的实现原理。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协同工作支持各种需求,包括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重力加速度传感器等。其中,自相关系数计步算法和频域计步算法是智能手机计步的两种常见方法。这些算法通过收集传感器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运动者的行走状态并计算相关的运动数据。
手机记录和跑步机记录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两者所采用的计步方式和传感器技术不同所导致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算法的不断优化未来这种差异将会越来越小直至完全消除为人们提供更加准确和便捷的健身体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带来更深入的了解和启发让我们共同关注科技与健康的关系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以FFT计步算法为例,我们将陀螺仪采集到的数据中的角速度最大的坐标轴作为敏感轴。接着,对这个角速度数据进行FFT处理,将其从时域转换到频域。
这种频域计步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时域计步方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但也会带来更大的能耗。但为了保证计步的精确度,这种能耗的牺牲是值得的。
以下表格总结了目前各种计步算法的优缺点:
各种计步算法的优缺点对比
跑步机和智能手机的计步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跑步机主要是通过运动者设定的速度和运动时间进行距离记录。而智能手机则更为多样,它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运用不同的算法进行分析,从而进行计步。
由此可以推断,我们在跑步机上的跑步姿势、步长和步频都会对智能手机测量结果的精准程度产生影响。比如,小编在跑步机上记录的是5 km,而智能手机记录的结果却是6.55 km,这其中就存在巨大的差异。
那么,是因为小编的步频偏高,导致手机记录的结果虚高吗?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和验证。大家也可以自己去体验不同记录方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知乎 | 跑步机是如何从翻身成为大众健身器械的?
[2] 褚俊英、郭彬、孙彤等人的研究中,探讨了基于传感技术的跑步机速度自动控制方法。
[3] 程龙乐、许金林等人的研究基于图像处理的跑步机速度自适应技术。
[4] 刘洋等人则研究了基于步法的跑步机速度控制方法。
[5] 王盼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计步器设计,为计步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6] 杨润泽研究了一种节能的智能手机计步算法。
[7] 王继则基于行人航迹推算研究了室内智能手机定位方法,为我们理解计步算法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