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孩天生亲妈妈


孩子们渐渐长大,不少父母会发现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似乎有所疏远,甚至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

有些父母反映,“孩子与我交流甚少,在家时常常将自己关在房间,只有吃饭时才会出来。”或是“孩子已上二年级,平时让他做什么,总是充耳不闻,毫不听话。”甚至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与我的关系日益恶化,常常与我对着干。”

实际上,孩子从来不会因成长而疏远父母,这一切关系的走向都是有迹可循的。教育学家威拉德·哈利提出的“情感银行”概念,为我们理解亲子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情感账户,账户里的余额越多,代表双方感情越好、关系越亲近;余额越少,代表彼此感情越差,关系越疏远。亲子关系亦是如此。情感账户里的余额是否充盈,往往取决于亲子间的日常相处模式。

那些长大后依然亲近父母的孩子,通常是因为父母做到了以下几件事。接纳情绪:共情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情绪失控,家长需要理解并处理孩子的情绪,而非无视或过度批评。孩子的情绪处理不当,会积累成无法控制的情绪风暴,进而加剧与父母的心理距离。

允许犯错:不言语打击孩子。父母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消极的、贬低的语言会逐渐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相反,积极正面的语言环境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懂得克制:不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亲子关系的破裂往往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预。父母需要适当放手,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

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可以尝试使用“家庭洛萨达比例”,即赞美、认可、鼓励孩子多于批评指点,以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间的爱需要距离,如同“刺猬效应”一样,彼此靠拢取暖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互相刺伤。

当父母学会收起控制的手,给予孩子无限关怀却不干预,适当照顾却不越界时,情感账户里面就会有盈余,孩子的内心也会十分富足充盈。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场长期的修行,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付出和不断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