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好处和坏处


随着28周的艾扬格瑜伽零基础入门课程的落幕,我们即将迎来课程的最终周。此前,第26周的序列内容与这最后一周如出一辙,意味着完成这一周的练习后,便可算是踏入了艾扬格瑜伽的殿堂。

至于瑜伽系列的体式以及具体的练习方法,相信经过这28周的熏陶,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今天,我们不深入探讨练习方法,但让我们借此机会,讨论一个关键议题——如何辨识在瑜伽练习中是否存在过度训练的迹象。

我们都熟知,过度训练是造成瑜伽练习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重视并警觉这个潜在问题。

从山式到侧角犁式,每一式都有其独特的锻炼效果。以下是一些判断是否过度训练的信号:

1. 睡眠与食欲的变化

个人练习瑜伽后明显的感受是睡眠质量的提升和食欲的改善。若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状况,则需审视自己的练习强度是否适宜。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气色变化。若练习后气色未见改善甚至变差,这可能暗示了过度训练。

2. 心理抵触与专注度下降

若对于走到瑜伽垫上感到排斥与不耐烦,即便站在垫上也难以专注进入状态,甚至感觉身体变得更为懈怠。这种情况的发生也需要反思练习方法。

真心热爱瑜伽的人通常能够轻松进入练习状态,随着练习的深入,身体会越来越放松、越来越享受。相反的体验可能意味着需要调整练习方式。

3. 恢复能力与身体状态

如果一场瑜伽练习后,身体和精神状态长时间未能恢复如初,甚至延续至第二天仍感疲惫,这也可能是过度训练的信号。瑜伽练习后应感到充满活力、精神焕发。

4. 练习效果的变化

虽然有时候身体的进步可能会慢一些,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进步停滞甚至出现退步,也要警惕是否是训练过度所致。在无其他外部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正常状态下进步应该是稳步上升的。

5. 整体身心状态

运动本应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若发现努力练习后身心状态并未好转反而有恶化趋势,那么应当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练习方式是否得当。

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专注度以及对细节的把握都不同,所以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训练强度和频率。学会时常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身心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和呼吸。

瑜伽练习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修身养性。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