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最后一题范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难点与重要性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最考验应试者能力和技巧的部分无疑是“命题说话”。这一环节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3分钟)表达连贯、流畅的语句,既是对其发音及语流音变标准的深度检验,也是对其语调、语言流畅度以及心理、思维、知识水平的全面考察。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来自广西三江侗族县的多族群(包括侗族、壮族、苗族、瑶族、黎族和哈尼族)的在职教师,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多集中在二级乙等及以下。经过对前期测试录音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教师在“命题说话”环节普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语音不标准、语句不流畅、说话时间不足甚至是直接不说话等情况。众多学员亦普遍反馈该环节为其测试中的最大难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发现存在三大失分因素:
一、语音因素
语音标准程度是测试的核心指标之一,尤其是在“命题说话”环节。虽然文字依托可以辅助母语与普通话的切换,但母语影响仍不可避免。尤其是舌尖前后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等音节,易发生混淆。如,有的学员会将“准”字错误地读成近音“注”,或将“信”字错误地读成“英”字音。儿化音等语流音变也是学员们需要克服的难点。
二、心理因素
心理状态对普通话测试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在职教师而言,课堂教课的经验使得他们在考试中面临角色的转换时难免出现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而过于死记硬背则是不利于真实的口语表达和语感生成的。
三、准备不足
许多学员在准备上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选材审题、语言表达等方面,时常出现无效话语或方言词汇,甚至偏离话题。由于缺乏时间管理或缺乏内容准备,常常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应加强语音基础训练,特别是对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的精准训练。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理论讲解与实际的练习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与信心,通过师生互动和正音大课的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并通过日常的沟通交流和模拟测试来树立学员的自信心。
要加强准备与训练,确保学员有充足的语料库和清晰的考试流程意识。这包括熟悉考试话题、掌握常见话题的说话模式以及注意考试事项等。